马家窑文化彩陶装饰的主旋律——旋纹[[1]] |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3821 |
提要: 彩陶是史前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源头。彩陶纹样为中国传统纹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形式基础,彩陶文化也为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仰韶时期产生的旋纹,历经马家窑文化,再到后期的辛店文化,旋纹不断的演化和完善,形式繁多,结构复杂。其突破时空与地域的局限,以不同的形式装饰于许多文化的彩陶上,它们既相互联系,又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 |
彩陶的起源及历史背景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11496 |
192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我国第一批彩陶,这是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第一次正式发掘,所以说,中国现代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以研究发掘彩陶文化为开端的。从那时起至今的80余年中,考古工作者者发现了上万个含彩陶的古文化遗址,以及数十万的彩陶。我国彩陶文化历时之久远、分布之广泛、图案之丰富、谱系之繁复,。 |
对传统美学的咸悟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4037 |
邓牛顿先生写完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 后, 没有直指当代美学, 而是回溯中华美学的大 河, 沿波讨源, 徜于古典美学的宫殿之中. 这种选 择是明智的, 因为没有传统美学的根荃, 就难以建 设新美学的大厦。 |
彩陶文化源头与“西北文化高地”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4293 |
1998年,我被派往西北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主要负责史前遗址的调查与发掘。我并不知自己去西北可以做出些什么,结果很快就发现了青海喇家村齐家文化灾难遗址,算是一个明显的成果。不过自己觉着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文化源头,自以为寻到了仰韶时期庙底沟文化的源头,因此得出了与传统认识完全不同的结论。 |
藏羌彝走廊文化域中的羌文化刍议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4443 |
“藏彝走廊”的概念是费孝通先生于1978年在北京的全国政协民族组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的。随后的几次会议或座谈会上,关于“藏彝走廊”,费孝通先生多次提及。如1981年12月,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的座谈会上,费孝通以《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为题再次强调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并指出其对西南地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
藏羌彝走廊文化域中的神职祭司:“毕摩”与“释比” |
发布时间:2018-03-22() 来源: 作者: 阅读:4522 |
[提要]藏羌彝走廊文化域中,彝族和羌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都是古羌人(氐羌)的后裔,在民族起源与历史发展历程中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语言系属上,两个民族都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在传统宗教信仰上,都以祭拜祖先,信仰神灵,注重民间祭祀礼仪,巫术与祭祀杂糅并行等为主要内容。 |
古羌源流·彩陶文化·民俗符号 |
发布时间:2018-03-22() 来源: 作者: 阅读:5070 |
文章摘要:在当下中国“一带一路”的国策语境中,“古羌源流与彩陶文化”这话题让人感兴趣。在中国西部藏羌彝民族走廊上,一个“卐”或“卍”字把川西北羌族地区同马家窑彩陶文化勾连起来,为多民族中国的羌文化之贯通古今的研究提供了有趣案例。立足文化人类学,对此符号进行知识考古,可以透视原型语义、族群互动、地域关联和文化流播,获得丰富的学术信息。 |
奇锦通西域,丝路有故事 |
发布时间:2018-03-22() 来源: 作者: 阅读:3926 |
一片织锦,出土在大漠深处,牵连着蜀地与西域,为丝绸之路留下奇妙的龙门阵。说起丝绸之路,说起古代中国织锦,人们会想起“五星出东方”。这片包含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古代织锦,五彩斑斓,工艺精美,今天亮相于名为“‘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1],让蜀锦、蜀绣家乡的父老乡亲得以一饱眼福。 |
当代科学文化视野中的马家窑彩陶 |
发布时间:2018-03-22() 来源: 作者: 阅读:4014 |
摘要:本文试图在王志安先生解读马家窑彩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其作为人类最古老文明——大河文明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究中国文化精神之源头活水。并基于当代系统科学,以系统生成论思想将马家窑文化作为甘肃,乃至中华史前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生成元和奇怪吸引子,揭示其诞生、发展与消失的历史规律,探索其作为生命性系统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 |
欧亚大通道人类早期“羊文化”的演化 |
发布时间:2018-03-22() 来源: 作者: 阅读:4533 |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球范围内旧石器时代最早一批与野生羊有关的岩画,以及在最早羊的驯化地和早期驯化羊扩散地出土的一系列与驯化羊有关的艺术、宗教用品的系统梳理,分析了人类早期从动物崇拜、“前羊崇拜期”至“羊崇拜”、“羊图腾崇拜”的演化路径,认为:人类早期的“羊崇拜”习俗与驯化羊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 |
李曙华 |
发布时间:2018-03-21() 来源: 作者: 阅读:5772 |
李曙华 -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曙华,女,1949年4月生于杭州。1980年1月毕业于厦门水产学院(现集美大学)造船系,船体设计专业。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
马家窑彩陶博物馆讲解词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4846 |
欢迎您来到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参观,本博物馆是2003年经甘肃省文物局注册的全国首家非国有马家窑彩陶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在对外展出中,没有沿用传统的单纯文物展出的方式,而是以王志安先生几十年潜心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成果为基础,进行综合文化展出的彩陶博物馆。该馆现有藏品有2000多件,展出的精品彩陶有400多件。 |
我的老伴•99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2807 |
相伴我五十年的恩爱老伴,你一路走好。我们大家怀念你啊!你的美德和善良将永存于世。我有时在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假若我们不去北京301医院为我老伴动腰椎间盘突出手术,我的老伴不去挨那花了四十万元才得到的一刀,就不会引起他的脑梗,也就不会引发他已稳定了的癌症复发,我似乎迁怨于当今只知道搜刮病人及家属金钱的医院,他们不管该动不该动的手术都要动,太缺德。如果不动这个手术,或许她现在还活着。 |
我的老伴•98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2724 |
老伴走后,我一直在追寻一个问题,他七十岁离开人寰,是命中注定的吗?我们正式发现她的病是在2013年,当时他健健康康,他不相信自己有病。四月份我福建的一位朋友,退休后带着她的医生老伴来甘肃,我老伴她们原来就关系很好,在她们谈话间,作为医生的她发现了我老伴向她谈的一些身体状况,引起了她的注意。 |
我的老伴•97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2937 |
老伴走后,我对她的思念魂牵梦萦,这思念一直牵动着我的往日岁月的情怀,不由我回忆一幕幕的过去。记得我与我的老伴,在年轻时也曾发生过一次很大的矛盾。那时我们结婚五年,还正在文革时代。当时经济很困难,我想为她亲手做一条裤子。一方面为省钱,一方面为求她欢心。 |
我的老伴•95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2910 |
在我心中,我的老伴是一个圣母一样高洁可贵的伟大的女性,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她的爱和崇敬。她对我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作为一个学历不高的农民出身的女人,她居然用她赤诚的真情和非同寻常的耐力和睿智,征服了一个大学程度的学者和艺术家的心灵,让我甘愿永不离弃地并心悦诚服地陪伴她一辈子,并成为她的欣赏者和忠实伴侣,她太伟大了。 |
我的老伴•93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2652 |
老伴去后,一直痛惋不已,特别想起为她治病的全部过程,有两件事情特别揪心。一件是去年老伴腰椎间盘突出,晚上疼痛难眠。我心疼不已,便听了一个人的介绍,到甘肃省中医院骨科去找王XX医师,用小针刀治疗。我们原以为他在透视设备下用小针刀削掉腰椎间盘突出部分的骨刺,让疾病好转。谁知道他竟用一个扁头的小刀,凭着自己的感觉戳进病人腰间捣持几下,就算医疗什么问题也没解决。 |
我的老伴•89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2438 |
今天早上,原省文化厅副厅长苏国庆老朋友和甘肃省收藏家协会刚退下来的鲍建和会长两个老朋友一同从兰州专程来看望了我的老伴。苏厅长为什么专程来看她?这是因为他在我建立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过程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他当时在省文化厅当副厅长。 |
我的老伴•87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2418 |
我的老伴这五年来,多次住院治疗和在家养病恢复,身边总有保姆日夜伺候照顾着她。就是保姆经常在他身边,还是有孩子们经常在她身边,她得到的关怀非常好。她这样病重,但她的面容依然丰满,亲戚朋友们看了之后都说不像病重之人,这都是因为家中大家对她照顾周到。 |
我的老伴•80 |
发布时间:2018-03-20() 来源: 作者: 阅读:2387 |
虽然她身体越来越差,我们还是希望有奇迹出现。除了按医生指导用药外,我把灵芝粉磨成絮状粉未,叫她当作茶喝,她问啥疗效,我告诉她白蛇为了救许仙到峨嵋神山去盗灵芝草,灵芝草能能起死回生。我真祈盼她用了灵芝,会有奇迹出现! |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