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彩陶博物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彩陶博物馆 > 学术交流

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形式特征分析研究

胡桂芬

(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黄河流域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也造就了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的辉煌。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最繁荣的阶段是马家窑文化,它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4000年。它以分布范围之广、出土彩陶之多、丰富多样的器型、以及精美的彩绘纹样而著称,代表着中国史前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马家窑;彩陶;特征

制陶业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彩陶以造型和纹样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中国彩陶的单纯而强烈的艺术风格。马家窑文化的发展历经马家窑、半山和马厂类型三个阶段,他们表现出许多共有的的造型元素,但每个阶段又具有其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通过对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的进一步研究,既丰富了视觉艺术理论,又促进和完善了视觉传达艺术理论的发展。

一、分布区域的广泛性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整体来说,马家窑文化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马家窑文化前后经历了1000年左右的时间,分早中晚三个发展阶段,即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的泾、渭水上游,以及白龙江、湟水、洮河、庄浪河和清水河流域。半山类型分布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马厂类型的分布较半山类型则更为向西。

马家窑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这一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地区,在甘肃东部的泾、渭水上游与西汉水、白龙江流域都有不少遗存。兰州附近及黄河沿岸西至青海的贵德盆地以及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宁夏的清水河流域与河西走廊武威以东地区均有分布。

半山类型因1924年安特生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和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分布在陇山以西的渭水上游、兰州附近的黄河沿岸到青海贵德盆地,及黄河支流湟水、大夏河、洮河、庄浪河、祖厉河、河西走廊的永昌、武威、古浪、景泰等地区,范围基本与马家窑类型相同,但已逐渐西移。

马厂类型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半山类型结束后,马厂类型分两支继续发展。一支以青海省乐都县柳湾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及青海地区,这一支最后发展为齐家文化。另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向西进人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

二、器物形制的多样性

原始彩陶的造型主要是注重其实用性,但也不乏其审美性很强的造型。彩陶的器形主要用泥条盘筑法制作。图案与器形相得益彰,在俯视或平视都能看到完整而美丽的花纹。原始彩陶不仅分布广泛,数量多而且器型丰富。许多在后世中出现的陶瓷器型样式在史前陶器中都可以找到类似形制的器物,如碗、钵、豆、盆、瓶、罐、壶、盘、尊、釜、鼎、甑、瓮、鼓、铃、埙等。其或为汲水、贮存或为煮食、盛放等用目的,主要是满足简单日常生活的需要。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原始彩陶是从最初的实用性器皿发展到有思维性、观念性、和情感性的纯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对于我们今天以陶瓷为载体进行个人思维的表达、传播等,还是可以从中吸取很多原始、淳朴的造型和装饰风格。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器形带有仰韶文化的痕迹,越是早期越明显。受仰韶文化的影响,尖底瓶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时期主要器形有壶、罐、盆、钵、瓶、勺等。造型新颖别致,最具典型性。器耳也开始流行,一般位于器物的腹部。这种造型明显地带有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它为相应的纹饰绘制打下了基础。从造型上看,马家窑类型器物较仰韶文化与增大的趋势,比如瓮等大型器物的出现,也是农业文明逐渐繁荣的体现。

半山类型陶器主要有壶、罐、盆、杯、钵等,以壶类最多。其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半山类型彩陶器形最大的特点是其最大直径和高度相等,器形饱满凝重,器物腹部向外作最大膨圆。高低耳罐、鸟形壶等器物为半山类型最富时代特征的器物。半山类型早期的彩陶与马家窑类型晚期的彩陶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同时又具有自身特色。

马厂类型是在半山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厂类型早期彩陶以双耳罐、双耳壶为主,形体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流行黑红两彩和锯齿纹装饰陶器。  马厂类型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下复位内收。此时彩陶鼓,彩陶豆,双联罐、带盖的器物增多。马厂类型中最具特征的是早期的高颈双耳罐。这种罐的颈部多为向内成凹弯形,溜肩腹部上方略收而下方膨圆,底部再收束,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形状,再配以富有特色的半圆形双耳,整体上使人感到似乎是由多种弧线组合而成的,显得既浑圆舒展又修长秀美,造型精巧,线条流畅。其次,马厂类型中的大双耳罐也是有特色的造型。这种罐多为敞口、长颈、斜肩,腹部有一对耳,平底。再次,造型别致的单把直筒杯,也是马厂类型彩陶的典型器物。直口、腹微鼓,口部一侧有一半环形耳,腹部另一侧有一泥钉状突起,显得周整刚健而和谐。

到马厂类型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仅饰淡淡的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彩的双耳壶十分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总的来说,马厂类型的晚期已有衰落的迹象,制作趋于简单。但马厂类型在整体上仍处于中国彩陶的鼎盛期。

三、装饰纹样的规律性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在纹饰内容上,以象生纹样(动物、植物、人物、景物等)和几何纹样为主。甘肃地区的彩陶以几何纹样为主,如仰韶文化的三角纹、线形纹、圆点纹等,马家窑文化的旋纹、菱形纹、波折纹、圆圈纹等。几何纹样的发展变化显得富有规律性,更多的带有装饰艺术的特点,并逐步走向成熟和精美,这与制陶、彩绘工艺的提高有着必然的联系。如马家窑类型彩陶旋涡纹瓶,其纹饰具有图案形式美的节奏和韵律,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对图案规则的运用。

四、马家窑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联系

继马家窑文化结束后,在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又相继兴起了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和沙井文化。这些文化虽然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体现,但是其彩陶器型和装饰纹样与马家窑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后期各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最后沿河西走廊传入新疆。随着新疆彩陶的结束,中国的彩陶也最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另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也出现了与马家窑文化相类似的旋纹,如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彩陶尊腹部,在棕色的陶衣上绘制以白色线纹勾绘的旋纹,其形态貌似马家窑类型的旋纹,形成回旋勾连形态与上下起伏的意象。旋纹连线的上下空间形成三角纹的相对组合形式,显示了与马家窑文化旋纹相同的组合与结构形式,但在具体造型上,它们具有各自的形式特点。这些迹象说明马家窑文化与黄河流域各地的彩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类型丰富多样,在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各文化类型在器型和装饰风格上相互融合,又体现出相似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对其后的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复杂过程,也反映出史前彩陶即是自成体系,而又多元发展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李希凡.中华艺术通史——原始卷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郎树德,贾建威.彩陶——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 [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3] 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4] 王仁湘.史前中国彩陶的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 [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5] 蒋书庆.彩陶艺术简史 [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6] 程金城.中国彩陶艺术论 [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