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彩陶博物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彩陶博物馆 > 学术交流

当代科学文化视野中的马家窑彩陶

第二届丝绸之路与嘉峪关历史文化研讨会  2017-0813

当代科学文化视野中的马家窑彩陶

南京大学  李曙华 ,桑新民

摘要:本文试图在王志安先生解读马家窑彩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其作为人类最古老文明——大河文明的历史文化内涵,探究中国文化精神之源头活水。并基于当代系统科学,以系统生成论思想将马家窑文化作为甘肃,乃至中华史前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生成元和奇怪吸引子,揭示其诞生、发展与消失的历史规律,探索其作为生命性系统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机制。

马家窑文化为深入理解系统科学提供了生动案例,而系统科学则为马家窑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科学与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马家窑  大地湾  彩陶  信息  生成元  奇怪吸引子

目前,随着考古工作的新进展,以及马家窑彩陶历史文化信息的破译与解读,马家窑彩陶已成为丝绸之路上历史文化探讨的一个新亮点。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考古学、人类学、语言学、民族民俗学、历史文化学乃至艺术、哲学等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一带一路上历史文化的研究需要并正在推进着跨学科交流与合作的“系统工程”。

一、 马家窑彩陶——中华文化历史的源头活水

马家窑彩陶作为甘肃彩陶发展的高峰,是中国远古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从今天看,马家窑彩陶是质朴的,其价值不在质料之昂贵,制作之精美,而在于它们携带着中国文化起源的重要而珍贵的信息。

各位专家学者对甘肃彩陶的研究,以及王志安先生对马家窑彩陶历史文化密码的破译和解读,已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在甘肃自成体系的远古彩陶生成发展的完整序列。这些史前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彩陶,丰富而生动,让我们大略看到了远古先人生活、生产和精神思想产生、发展的宏观脉络和整体图景,以下试图在王志安先生对马家窑彩陶解读(参见王志安,1)的基础上,作一些阐发,以进一步追寻中国文化思想与精神的源头活水:

鱼纹、鸟纹……等,反映了先民们的渔猎生活。

水波纹,漩涡纹   马家窑类型,渔猎文明时代 表达了对水与大河的崇拜。螺旋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普遍形态,马家窑彩陶丰富多彩的旋纹是否还表达了先民们对云彩,对各种动物、植物身上这种普遍的生命特征的关注和喜爱呢?

四圈纹等   半山类型  由渔猎转向农耕文明时代。表达了对田园的热爱和崇拜。

锯齿纹:乃古羌人山崇拜的表征。

人类最古老的四大文明皆起源于大河流域,马家窑彩陶中的田园都在大河边,依山傍水。如图1,2,   生动表现出大河文明——即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的特征。

 

      图1                   图2

卍纹(图3)、鸟纹、太阳纹到贝纹、太阳鸟纹(动态)(图4): 表达了当时人们从太阳崇拜发展到阴阳的思想,进一步,“一阴一阳之谓道”,太阳鸟纹所涵阴阳动态旋转的意蕴是否可看作太极思想的起源呢?

 

        图3                 图4

十字纹及相关变形,按王志安先生解读,乃与“巫”有关,表达先人对天的崇拜,以及与天地沟通的愿望。另与“甲”有关,含“天示”,“天启”之意,这或许正是天干地支记年法的源头。

按一般的说法,两河文明早于中华文明,中国所用干支记年法乃由两河文明传入。若王志安先生的说法成立,中华文明是否会更早呢?干支纪年法是否起源于中国呢?干支纪年法乃中国历法的基础,很值得进一步考证。

从蛙纹(图5)到似蛙非蛙,似人非人图案(图6),此为半山、马厂类型,表明蛙开始被人格化,并向蛙神崇拜发展。另一方面,蛙纹向龙的形态(图7)演变,走向龙图腾。

对大河文明来说,治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大河是农业的命脉,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大河的治理压倒一切。人们注意到了两栖动物——蛙的适应能力并设想蛙能保护农田。彩陶(图5)上的蛙纹生动表达了蛙对农田、乃至生灵的护佑。

  

           图5                        图6                           图7

尽管历史不可逆转,但猜想先人们从对自然的敬畏,对保护农业与生灵的强烈愿望,终于将蛙保护农田的想象神化,而走向原始信仰——对蛙神和龙图腾的崇拜,这一推论应是合理的。由此,我们不能不将先人们这一基于生命实践和体验的精神提升,看做远古时代一次重大的文化精神的超越或突破。

此外,八角纹则来于当时的东夷,见证了远古时期不同文化因素的交流与融合。

王仁湘先生认为,已有的考古发现完全能证实,距今7000年前的年代,“甘肃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这样的序列不仅在中国其它区域没有见到,在世界其他区域也没有见到,由这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原始艺术生长的典型区域。”(王仁湘,P138-9,)进而,根据王志安先生的解读,马家窑彩陶的发展序列不仅揭示了中华史前文明演化的历史,而且揭示了中国文化精神产生与发展的根源与过程之一,可谓中国文化思想与精神重要的源头活水。中国文化思想中一些最重要的元素,可以从这里找到一定的实证依据和线索。譬如:

中国象形文字的起源: 如水   山   田   甲   巫   龙……等。

中国艺术——国画的起源:彩陶上的绘画可谓中国最早的工笔画。

中国思维方式的起源:马家窑彩陶体现了中国 “象思维”的特色,“象思维”是一种基于生活与生产实践,具有原发创生性的思维方式,注重生命感悟,具有非对象性和整体流动性的特征。尽管中西思想的起源皆来于“象”,但中国思维方式是对“象”有所选取,“取象比类”“象以尽意”。而西方则最终注重理念,天人二分,走向去象定形的抽象概念与形式逻辑之路。

中国思想与精神崇拜的起源:从马家窑彩陶看,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源于对自然的敬畏;敬天与天地人三才贯通的思想与巫相关,而阴阳-太极的思想则由对太阳的崇拜发展而来。

而从蛙到蛙神和龙图腾的演化,可谓中华远古时代一次重大的思想精神的飞跃,笔者以为,马家窑彩陶不仅以生动的实物图案揭示了人类精神崇拜产生的来源与发展过程,破除了笼罩在精神崇拜之上的神秘之雾,而且也据此昭示了中西文化超越类型的差别:中国是基于现实、经验的联想,超越即意味着此岸的提升;而西方宗教从一开始便崇拜神——耶和华为创世主,超越意味着彼岸的超绝(与此岸隔绝)。

总之,从大地湾彩陶到马家窑彩陶,先人们不仅创造了史前灿烂的文明,而且由于人所创造的科学文化是对初始条件高度敏感的生命性系统,这一洪荒时期思想精神的原始萌动,冥冥中指引了中华科学文化发展的大致趋向,并积淀成为我们文化的基因之一。马家窑文化给予我们的昭示与感动是永恒的,它不仅为我们了解中华远古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和实证依据,也是今天激发我们文化自觉、自信和自主创新的精神源泉之一。

二、 马家窑文化的生成——史前文化发展中的奇怪吸引子

根据当代新兴科学——系统科学(系统论、自组织理论,非线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笔者曾提出系统生成论,认为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文化属于生命性演化系统。并试图基于系统科学,说明生命性复杂系统的生成发展之普遍规律。那么,这一思想与规律是否可用以揭示和理解马家窑文化诞生、生长、完成之奥秘呢?

1、首先,按系统生成论思想,系统生长的逻辑起点是生成元,生成元与经典科学的“原子”不同,它好比种子或胚胎,是系统生长的一个时间起点。它本身在生成的过程中诞生或涌现,往往活跃在系统的“混沌边缘”或空隙地带;生成元从诞生之时起,便是整体,具有内在生长机制,其中的不同部分是随后分化生长出来的;而且通过超循环的生长,会形成新的更大、更复杂的生成元。在其生成过程中,物质、能量、信息不可分,但信息是主动的、相对稳定的,是信息选择、组织和调节物质、能量。

据研究, “甘肃及邻近区域彩陶,距今7000年以前起源于陇东至关中西部边缘一带,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王仁湘,P139)

笔者推论,甘肃大地湾彩陶正是起源于远古各族群文化交会的“混沌边缘”或空隙区。它从东西不同族群的文化中吸取养分,由于不同系统的相互作用,才可能打破各个族群的隔离与封闭,正是在这种互相交流创造出的新时空中,才产生了新的信息,激发了创造,促进了物质、能量的多样化发展,成为甘肃彩陶发展最初的生成元,并孕育了其后彩陶的生长。

王仁湘先生指出:“甘肃地区在那个时代前后已经成为一块文化高地,它对中原文化产生过强烈影响。” 因此“仰韶文化的正源,似乎要从关中以西的地区去寻找。”(王仁湘,P141,140) 那么,仰韶文化是否起源于大地湾呢?这尚有待进一步的证明与研究。

至于马家窑彩陶的诞生,是“起源于大地湾文化”(王志安)。还是“承续庙底沟文化发展起来的”(王仁湘),目前尚无定论,而有的学者认为,马家窑与仰韶文化皆源于同一原始文化,“可能由于地区和时间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文化的两个分支”(2,P61)

笔者试将这些线索简示如下:

显然,尽管有些线索尚需考证,但可以肯定:“甘青地区的彩陶是一脉相承发展下来的,从大地湾出现彩陶,到仰韶、马家窑,是有完整链条的。”(王仁湘,P141)

根据系统生成论的理论,笔者倾向于认为:1、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皆由最初同一生成元所繁衍生发,由于时空不同,产生了各自的生成元,应属同一文化系统的不同分支或子系统。故虽有亲缘关系而类型不同。2,石岭下类型可谓具有西北特色的马家窑彩陶的新的生长点,或生成元。其诞生与仰韶文化的变化,即庙底沟文化有直接关联。从庙底沟至石岭下或可看作彩陶发展的一个“转型期”,由此产生新的分叉。3、马家窑彩陶虽受仰韶文化影响,但究其源还在甘肃。 西北地区经长期的沉寂,蕴涵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一旦时机成熟,便脱颖而出。

“自仰韶文化晚期即大地湾四期文化(石岭下类型)开始,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显,形成独特的纹饰发展演变体系。”(王仁湘,P139)表明马家窑进入自身生长期而迅速生长,欣欣向荣。它经过六个类型时期,1800多年的发展而完成。

综上,甘肃彩陶自大地湾至马家窑,历时之长,数量之大,影响之深远,且自成体系,序列完整,有系统的生成发展线索,其所谓新石器时期,实际上可谓彩陶时期。

2、 根据系统科学之混沌动力学:在貌似混乱的系统生长过程中,隐藏着一种更高级的有序,它就是奇怪吸子。最新研究表明,奇怪吸引子实际上是生命性系统将信息从小尺度传向大尺度的渠道,(格莱克,P275)正是它产生并储存着信息,决定了系统生长的形态。因此代表“非线性非平衡系统演化行为被吸引到的地方或要达到的终极状态。” 寻找复杂系统中的奇怪吸引子,正是探索生命性系统生长的内在动力与有序的关键。

根据专家们的研究,追寻马家窑彩陶生成发展的踪迹,这些踪迹显示出某种奇怪吸引子的特点,这些特点启发并吸引着笔者,去进一步追问和探索这一史前文化生成演化的奥秘:

根据混沌动力学,吸引子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蝴蝶效应,即对初始或边界条件高度敏感。

王志安先生指出:“从距今8千年前开始,大地湾文化为核心,就已经向周远扩散发展。向东边发展,并没有出现新的繁荣,而向西的发展,正是由于有一条东西文化频繁交流的远古彩陶之路,却越来越繁荣辉煌。以至于出现了在彩陶文化上冠绝中外,达到世界彩陶巅峰的马家窑文化。”(王志安,2)

这一情况表明,远古彩陶在其生长与传播过程中,对初始或边界条件是敏感的。一切生命性系统都是远离平衡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大地湾文化作为最初的生成元,其存在和生长需要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一方面是其自身的生长,一方面是向不同文化的传播。正由于蝴蝶效应的存在,一种初始的随机的创造才可能被迅速放大。

由于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物质文化条件不同,即边界条件不同,会形成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远古彩陶之路的存在,正是马家窑彩陶得以崛起和繁荣,成为奇怪吸引子的必要条件。

正因沿不同方向的生长会随着边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非线性系统往往会存在多个吸引子,吸引子具有稳定性和吸引性,它对周围其它状态有“吸引力”或“牵引力”,因此会形成“吸引域”,

对甘肃彩陶的研究表明,彩陶在陇(六盘山)东和陇西的发展道路是有差异的,笔者推测,或许两者具有不同的吸引子,而奇怪吸引子的分界线或分解面应具有复杂的分形结构。此外,仰韶以东与天水以东皆未发现彩陶,说明彩陶的发展不仅对边界条件高度敏感,而且其发展有一定的“势力范围”,即“吸引域”。“局部不稳定,而又全局受限定”。亦是奇怪吸引子的特征之一。

2)奇怪吸引子具有分形的几何特征:也就是说,奇怪吸引子具有无穷嵌套的几何结构,其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自相似性。譬如一颗大树的生长,树枝与树干相似而不相同。这一特点表明,信息传送的渠道不是线性的,与机械运动的轨道不同,信息是按分形的方式传送的。由于生命性系统的生长是信息选择和组织物质,这种信息传送的渠道也就决定了系统生长的形态。

从数学的角度讲,分形的维数不是整数,而是分数。只有具有自相似结构的分形才能描述复杂的奇怪吸引子的行为。几何的简单法则的不断重复,生成了奇妙的分形。它与代数方程的迭代或递归产生的奇怪吸引子恰好一一对应。

从系统生成的角度讲,由于系统在生长过程中,信息的稳定性和选择性,与环境条件多变性之间的共同作用,决定了其生长形态的自相似特征。它告诉我们,生命性系统的进化只能是“遗传变异”,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某种基本的东西不变,生长的法则贯通始终与所有层次。

王志安先生指出;马家窑文化从大地湾文化发源,从石岭下类型到马厂类型,它们的生成发展“在时空上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地理中心不断转移,彩陶图案不断变化、创新,生动体现了1800年间不同阶段的生活、生产和精神风貌。但它们之间并非简单的前后更替,因此无法划出明确的界线。这恰恰说明马家窑不同阶段的彩陶类型具有互相包含、层层嵌套的分形特征,它在长期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自相似性。我们不难发现,马家窑彩陶某种基本的精神或制作规则未变,它们代代相传、不断重复,正是这种非线性变换下的不变性,保证了文化生命的延续,创造出我们迄今可以辨识的具有亲缘关系的马家窑彩陶系列。

追寻甘肃与马家窑彩陶生成发展的线索,或许我们可以画出它们演化行为的终极形态——一棵本是同根生而逐渐分叉的大树——甘肃-仰韶-马家窑彩陶谱系树,最后画出丝绸之路上彩陶分布的复杂网络。显然,它们必然具有系统生成的普遍形态——分叉、螺旋与网络。其中便隐藏着奇怪吸引子——信息传送渠道。

这里,“分叉把历史性赋予系统,系统后续演化所建立的定态,与它前面经历的分叉路径密切相关。”(许国志,P79)沿不同路径演化而来的系统,包含着不同的历史积淀,造成系统的不同特征。彩陶的发展亦是如此。

根据自组织理论,系统生长遵循超循环机制,其前提便是信息的价值选择。系统在分叉点上面临选择,通过自组织进行功能整合,形成反馈环,进而成为更大更高层次的“生成元”,系统生长的这种过程与结构本身就生成和积累着信息。正因如此,今天,我们才得以根据彩陶的不同特征,追溯其演化的历史,发掘、破译其中储存的信息,探索其生长的内在机制或规律。

3、系统的生成具有涌现性,而且其生长过程必经突变点或灾变点,其突变的原因与过程连续,但结果不连续。突变后系统会变得面目全非。

根据模拟生命的“元胞自动机”动态模型,系统“局部的相互作用可以带来系统整体的涌现行为,如宏观吸引子的产生,信息储存,结构稳定、在时空中演化等”(许国志,P121) 笔者以为,当时石岭下与庙底沟的相互交流与影响便是一种局部的相互作用,但正是这一作用激发了马家窑文化的整体性涌现。它一经诞生,横亘历史1800年, 数量之大,影响之广,艺术之精美,序列之完整,文化信息之丰富,迄今令人动容。更可谓史前先人们创造性原始冲动的一次伟大涌现。

而凡存在吸引子的系统,皆有目的性,“不达终点不罢休”。马家窑彩陶自始至终,表现出强大的内在生命力,与时俱进,不断创造出表现远古时代不同主题的彩陶图案。然而,正如生命之有生必有灭,马家窑彩陶在约距今4000年前突然消失。完成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使命。应该说,它必定遇到了演化过程中的灾变点。在系统的演化中,有时,其中某一子系统的崩溃亦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瓦解或毁灭。这一灾变,很可能是大洪水(王志安:1,P81-88),也可能是外族入侵。

马家窑彩陶的终结,带来了时代的变迁,它宣告了甘青地区农业生产方式的结束。随后的齐家,辛店和寺洼彩陶,尽管追根溯源,仍与马家窑彩陶存在一定的文化渊源关系。但已转换为以羊崇拜纹饰为主,且制作粗糙,表现出游牧文化的特征。

马家窑彩陶虽然消失了,但创造它的文化思想与精神却积淀下来,迄今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马家窑彩陶运用毛笔,以线条为基本绘画语言的造型方法,成为中国国画之滥觞。其后,“甘肃彩陶的体系性发展创造的辉煌的远古绘画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及其后魏晋墓室壁画194和敦煌佛窟艺术发展的艺术源头。”(王志安,2)

马家窑彩陶使人们不禁想到易经,伏羲创八卦的地点与大地湾同在甘肃天水,其时间虽然众说不一,但大致与大地湾后期与马家窑时期交错,马家窑文化的思想与精神是否由易经保留、发展与弘扬?两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重大问题。

综上,马家窑文化是甘肃彩陶系列,乃至华夏史前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奇怪吸引子,以它为生成元——一个远古文化得以生长的信息中心,不仅长出了甘肃彩陶系列之参天大树,而且彰显出:在今天举世瞩目的丝绸之路诞生之前,早已形成了一条远古彩陶之路,正是这样一条华夏各族群乃至中西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独特通道,才生成了不同文化多元共存、协同发展的复杂网络,成全了马家窑彩陶的鼎盛与辉煌

今天,考古发掘再次发现了马家窑彩陶,蕴藏在彩陶纹饰中的历史文化信息被重新激活,并被赋予现实与未来的生命活力与价值。笔者试图以系统生成论的方法论思想,为探索马家窑彩陶生成的规律提供某种理论依据,而马家窑文化的生动案例却丰富了系统生成论,启发并加深了笔者对系统科学本身的理解与思考。那文明初生的奇怪吸引子,恰如初升的朝阳,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隽永的魅力,或许它将破解华夏文明起源之谜,并将成为中国科学文化自主创新的精神来源之一。

参考文献

王志安:1,《马家窑彩陶文化探源》,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2、《丝绸之路彩陶暨嘉峪关历史文化研讨会讲稿,》2017年8月13日

王仁湘:《彩陶文化源头与“西北文化高地”》,《丝绸之路彩陶暨嘉峪关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美】格莱克:《混沌——开创新科学》,张淑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Interpreting Majiayao Painted Pottery in the Light of System Generativism

Shu-hua L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Abstract: Based on Zhi-an Wang’s interpretation of Majiayao painted pottery, the paper trie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most ancient civilization, Dahe Civilization, and to investigate the lively source of thought and spirit in Chinese culture. With respect to system generativism, I take Majiayao Culture as a generator and a strange attractor in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Gansu  area, or even of prehistorical China. It helps reveal the historical laws of the birth,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civilization and discovery the inner dynamics and mechanics of the generative development of living systems.

Majiayao Culture provides a vivid example for system science. Complementarily, system science provides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 for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es for Majiayao Culture.

Keywords: Majiayao, Dadiwan, painted pottery, information, generator, strange attractor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