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安阳窑青釉覆莲夹梁盖罐 |
---|
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807 |
青釉夹梁盖罐在我国陶瓷家族中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品种,而青釉覆莲夹梁盖罐更是罕见,至目前发现的仅河南安阳窑等少数窑口,且该窑口所涉品种、窑口的历史等还需进一步发掘和探求。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清代景德镇窑带托盖碗 |
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708 |
清代饮茶风尚与明代无异,饮茶主要用盏、壶之类,除此之外,盖碗也是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盖碗一般由盖、碗及托三部分组成。盖碗出现于康熙时期,到中晚期出现了盖碗加茶托的“三件套”。盖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到防尘作用;其二是防烫手,碗下的托可承盏,喝茶时可手托茶盏,避免手被烫伤。清代景德镇窑大量生产带托盖碗,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粉彩、单色釉等。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清乾隆镂空碧玉花熏 |
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2359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镂空碧玉花熏,通高20.7厘米,足径8.3厘米,口径14厘米。花熏盖呈六层圆塔状,镂空莲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腹内装一铜鎏金随形碗,以盛香料。器下为青玉托,呈圆饼形,底有圈足,外沿镂雕连续的如意形云头纹,中心透雕菱霄花。托下为铜胎掐丝珐琅座,其上部一圆形花盘,供托足套入,中部为四个对称的云头,面饰宝相花纹,下部作盘形,四个如意头形足着地。造型新颖,工艺复杂,制作精巧,浑如一体。是乾隆时期镂空玉器的代表作品。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文物鉴定专家孙大为谈西北陶器 |
发布时间:2018-07-0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607 |
读过宋词的人都知道,柳永、苏轼好有一比:一如十七八岁的女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如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如将瓷器与陶器作此一比,不知合适与否。没有瓷器的晶莹、细巧,陶器显得朴拙、天真,却也别有一番可爱。年轻的文物鉴定家孙大为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陶瓷装饰中堆塑技法的工艺特征 |
发布时间:2018-07-09()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2211 |
始于南北朝的三彩在初唐重装登场,一举成为中国彩陶艺术的不朽巅峰。“唐三彩”在制瓷技术和绚丽多姿的彩釉装饰方面贡献巨大,对彩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景德镇及各窑口彩瓷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彩陶艺术 |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 作者: 阅读:1470 |
女娲捏黄土造人是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天神女娲用黄土捏成了一个一个灵巧的活人,甚至用藤子搅拌泥浆,甩向地上,溅落的泥点也变成了人。从社会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这个神话至少对应于两个史实:一是母系氏族社会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生育被神化了。二是其时人类已经能熟练地制造陶器。 |
陶器的成型与修整 |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 阅读:1485 |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生活的享受与对艺术的追求,这时,许多人忽然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城市里便涌现出了一批“陶吧”。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人们走进“陶D巴”,在飞速旋转的轮盘上,用泥土随心所欲地塑造着自己追求的艺术作品,于休闲放松之中尽情体味创作的欢悦。飞驰的轮盘伴随着逐渐成型的陶器,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将人们的思绪带往远古时代…… |
博物馆里过“六一” |
发布时间:2018-06-02() 来源: 作者: 阅读:4087 |
博物馆里过“六一” |
第二届丝绸之路彩陶与嘉峪关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一) |
发布时间:2018-05-21() 来源: 作者: 阅读:2373 |
第二届丝绸之路彩陶与嘉峪关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十一) |
发布时间:2018-05-18() 来源: 作者: 阅读:2170 |
马家窑彩陶展(一) |
发布时间:2018-05-18() 来源: 作者: 阅读:2386 |
马家窑文化彩陶——新石器文化的代表 |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2882 |
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因最早在甘肃省临洮县瓦家坪马家窑遗址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也有遗存。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在时间/顷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谈马家窑远古彩陶的收藏 |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709 |
马家窑文化,因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它出现于距今五千八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主要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其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地带。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马家窑彩陶片 |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456 |
小晏工作于甘肃博物馆,我和他是在扬州文物培训中心古陶瓷鉴定班认识的,一见如故。临别时,我送了他许多青花瓷片,他很感激,说扬州在新石器时期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也有一些原始陶器出土,但由于地域关系,基本不见彩陶的踪影,以后一定会在当地古玩市场买些彩陶标本送给我。事隔数年,我几乎忘了这件事。今年烟花三月,小晏托一位来扬州旅游的朋友,不远千里带给我一块彩陶标本,这位西北汉子果然不食前言。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南昌至泰宁行旅日记 |
发布时间:2018-05-14() 来源: 作者: 阅读:2723 |
十点,我们登上锦河边的大观楼。大观楼是高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临江而立,前俯锦江和浮桥,后倚市政府大院,非常气派。大观楼至今依然保留着明清建筑特有的风貌,飞檐、格窗、回廊,每一处都散发着悠悠古韵。当华灯初上,锦江两岸灯火通明,大观楼更是显得璀璨耀眼。 |
澳大利亚旅行曰记 |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 作者: 阅读:2860 |
第一次去澳洲,领略那里的寒暑之变,体察宇宙运行中太阳的造化与旋转,欣赏它带给不同位置地球的影响,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丰富和精彩,那是多么美好和浪漫的游程。 |
马家窑文化综述 |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559 |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的黄土坪上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绚丽的光彩,奇美的造型,竟然把这位考古工作者惊呆了!当他抚摸着这一件件惊世的彩陶时,竟激动地高呼:“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的名字便作为一个灼灼生辉的学术名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马家窑文化发现及命名 |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566 |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马家窑文化的特点 |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647 |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孙宏开、刘光坤--马家窑文化与羌人 |
发布时间:2018-04-19() 来源: 作者: 阅读:4908 |
我们从考古资料中发现,中原大地早在一万年前就开始酝酿中华文明。考古学家王巍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大体万年奠基,栽培农业开始出现;八千年起步,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端倪;六千年加速,社会出现明显分化;五千年进入,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四千年过渡,由古国文明向邦国文明过渡;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由夏商周时代的王国文明发展成为帝国文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2]。 |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