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大同出土的北魏动物陶塑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山西大同不断有北魏遗址、窖藏和墓葬被发现,出土了大量反映这个时期文化的器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石雕柱础、波斯银盘、鎏金高足杯和玻璃碗等,充分反映了北魏王朝汉化和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繁荣程度。但真正能够深层次反映这个时期文化和生活习俗的,则是大量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陶器。本文选介的这几件陶狗、陶猪、陶羊就是其中的一类代表性作品。

  北魏平城期烧制的这些陶器,与秦汉时期相比,在功用上发生了一定变化,礼仪功能基本消失,反映的多为社会生活场景,是所谓“事死如事生”世俗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体现。以犬为例,其塑造的猎犬都是写实的。这类猎犬是18世纪盛行于欧洲的大丹犬的鼻祖,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亚和地中海一带,以躯体高大凶猛著称,是猎人的忠实帮手,亦为游牧民族和商人不可或缺之物。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种犬由波斯商人带入中国,并被鲜卑民族所接受,是中西方交流的产物和范例。

  北魏墓葬出土的陶猪也不少,造型丰富,站、卧、跪姿均有。北魏平城期出土的陶猪,一般都塑成嘴两侧各露一颗獠牙的形象(图4、5、6),从生物进化角度看,这是野猪的模样,这与汉代陶猪一般为家猪模样截然不同,应与游牧民族拓跋鲜卑的狩猎生活有关。

  这些北魏动物俑的制作基本上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工艺,采用合模、堆贴、贴塑、粘接、刮削、切割的技术。躯体腹部多采用合模,也有的用泥条盘筑(如图5),四肢、头部经分塑后粘接,头部、躯体的细部等用刻划、刮削手段表现,粘接处多被凿成凹凸不平的条纹,便于粘接固定。为了使俑获得较好的稳定性,多以椭圆形底盘粘接固定。整个陶俑群凝聚了工匠们的娴熟技艺和卓越智慧,反映了北魏高超的雕塑艺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

  这批动物俑出土自大同城东,釉陶俑为大同南郊石家寨村司马金龙墓出土,灰陶俑为大同县蔡庄村出土。尤为可贵的是,这批陶俑中的釉陶俑有着明确的纪年,即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其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可以作为判断、鉴别北魏陶俑的标准。其规格大小、造型特征、制作工艺诸方面,均可以作为同类器比较研究的依据。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