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研学承薪火】兰州市通渭路小学在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

2025年11月02日

  

    为深化“馆校融合”育人模式,让历史文化从课本走向现实,2025年10月15日,兰州市城关区通渭路小学组织学生走进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开展以“少年自当扶摇上 揽星衔月追日光”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近60名师生在文物与历史的碰撞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之旅。

  “大家看这件‘蛙纹内彩盆’,它不仅体现了史前先民对青蛙的崇拜,更是史前工笔画高超绘画技艺的见证!”

  在博物馆讲解员与学校“小小文化使者”的共同引导下,学生们首先聚焦“马家窑类型”展厅。从造型灵动的蛙纹内彩盆,到色彩绚丽的水波纹瓶,再到生动传神的播种人彩陶罐,一件件文物成为“活教材”。学生们手持研学任务单,或驻足观察记录文物细节,或分组讨论“马家窑文化如何影响四川三星堆文明”,课堂上的历史知识与眼前的实物相互印证,抽象的文明脉络变得具体可感。


  在“马家窑文化提问环节”环节,活动迎来高潮,王志安会长一一给同学们做了详细的解答。在王志安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拿起画笔,模仿马家窑彩陶上的漩涡纹、波浪纹,将古老的艺术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学生们拿着自己临摹的彩陶画,兴奋地和同学分享感受。


  此次研学并非“走马观花”,学校提前与博物馆共同设计了“前置学习+现场探究+课后延伸”的完整闭环。活动前,各组开展激烈讨论,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提前了解重点文物的历史背景;活动中,任务单设置“文物年代排序”“器物造型演变”等趣味题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活动后,学校还将组织“研学收获分享会”,鼓励学生用作文、绘画、手账等形式,记录自己的文化感悟,让研学效果持续延伸。

  王志安会长表示,这样的沉浸式学习能让学生真正与历史对话,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通过亲手绘制彩陶纹样,学生们不仅锻炼了观察力与艺术表现力,更在实践中理解了先民的审美观念与生活智慧。学校还将结合本次研学成果,进一步开发校本课程,推动馆校合作常态化,让博物馆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平台,使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青少年的成长历程。

  研学团队又先后参观了寺洼遗址和马家窑文化瓦家坪研学基地。


  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通渭路小学德育校长陈旭方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与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的合作,设计更多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让实践育人落地生根,助力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涵养文化自信,成长为兼具知识与情怀的新时代少年。








阅读:4

首页

栏目

留言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