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彩陶文化发源地:仰昭文化

  前因与后果

  在仰韶文化的悠久历史长河中,母系氏族文明的成熟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随之而来的则是璀璨夺目的彩陶的出现,犹如星空中闪烁的明珠,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概述

  仰韶文化,约自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隶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璀璨文化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涵盖了今日甘肃省至河南省的黄河中游地区,以渭水河谷为中心,延伸至陕西省宝鸡市以东。该文化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及纺织用的石纺轮等,此外,骨器也颇为精致。日常生活中,各类水器、甑、灶等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出温暖的红色,红陶器上常绘有几何图案或动物花纹,成为仰韶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也被称为彩陶文化。

  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存在时间大致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该文化的遗址遍布黄河中游,尤其以河南省和陕西省的发现最为丰富,成为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源于其首次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

  仰韶文化的核心是以农业为主的生活方式,村落的规模从小到大不一,较大的村落有着明确的布局,周围环绕着沟渠,外部则设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多为圆形或方形,早期以圆形单间为主,后期则多为方形多间。房屋的墙壁多用泥土构筑,有的夹杂草料,有的则用木材做骨架,外部墙体常用草裹住后点燃,以增强其坚固性和耐水性。

  在农业生产方面,仰韶文化的石器工具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此外还有精致的骨器。除了农业,仰韶文化的人民还从事渔猎活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骨制的鱼钩、鱼叉和箭头等。早期的陶器多为手工制作,而到了中期,轮制陶器开始出现,以增强其坚固性和耐水性。

  仰韶文化文物

  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为我们对其生活方式、信仰和社会条件的理解提供了丰富的线索。随葬品和埋葬方式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信仰体系。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的印痕,表明仰韶文化在编织和织布方面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出土的动物骨骼中,除了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骼,羊的骨骼则相对较少。

  关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划分及各个遗址之间的关系,学术界尚存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为父系社会,早期母系社会的观点已逐渐被淡化。仰韶文化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走向衰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瑞典的安特生教授在参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的发掘时,曾提出仰韶文化源自西方的观点,但后来他对此进行了否定。现今普遍认为,陕西地区的仰韶文化是在老官台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按时代顺序可分为半坡类型、庙底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河南龙山文化则被视为其继承文化。

  发现过程

  1916年6月,瑞典的安特生教授在山西勘探铜矿资源时,意外发现了一批古新生代的生物化石。这一发现促使他与当时地理测绘研究所所长丁文江先生调整工作重心,开始对古新生代化石进行大规模的收集与整理,这一工作得到了民国农商部及瑞典皇室的支持,标志着安特生的考古生涯由此开启。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河南西部、陕西渭河流域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至今已发掘出近百处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展现出统一的文化特征。

  仰韶文物

  仰韶文化遗址的总面积近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米,最厚处达4米。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小规模发掘,发现了四层文化层的叠压关系,自下而上分别为仰韶文化中期、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中期。由于以彩绘陶器为特征的文化现象首先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因此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使得仰韶村遗址声名远扬。1961年3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距县城约9公里。遗址北依韶峰,三面环水,风光旖旎,山水相映,土地肥沃,成为我们祖先狩猎、渔牧、定居的理想之地。遗址自东北至西南延伸900余米,自西北至东南宽300余米,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为2至4米,这一现象表明我们的祖先在此长久定居。

  仰韶村遗址的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新中国成立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与研究。

  仰韶遗迹

  1951年6月,中国科学院考古所河南调查团的夏鼐等专家学者对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红底黑彩、深红彩的陶罐、碗、小口尖底瓶,以及龙山时期的磨光黑陶、压印方格纹灰陶、带流陶杯和绳纹灰陶鬲等。第一次发掘的研究工作于1980年10月至11月及1981年3月至4月间进行,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渑池县文化馆共同主持,进一步澄清了仰韶村古文化遗址的内涵,证实了该遗址包含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两个考古学文化及其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层叠压关系。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原始文化,纵横二千里,绵延数千年,在全球范围内也可谓首屈一指。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早便发源于黄河流域,而仰韶文化遗址中诸多考古发现,如陶器制造、纺织做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均与文献记载中的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吻合。

  生产工艺

  仰韶文化的生产工具以较为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箭头及纺织用的石纺轮等,骨器也相当精致。该文化展现出较为发达的农业,主要作物为粟和黍,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同时也饲养狗。人们还从事狩猎、捕鱼和采集。各种水器、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出温暖的红色,陶器多为手工制作,采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成为仰韶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也被称为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相当发达,工匠们较好地掌握了陶土的选用、造型及装饰等工序。陶器的成型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并用慢轮修整口沿,器表装饰着各种精美的纹饰。陶器种类繁多,包括钵、盆、碗、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罐与粗陶瓮等。其彩陶器造型优美,表面用红彩或黑彩绘制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形图案和动物形花纹,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生动逼真。不少出土的彩陶器更是艺术珍品,如水鸟啄鱼纹船形壶、人面纹彩陶盆、鱼蛙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等。陶塑艺术品同样精彩,附饰在陶器上的各种动物塑像,如隼形饰、羊头器钮、鸟形盖把、人面头像、壁虎及鹰等,皆栩栩如生。在半坡等地的彩陶钵口沿黑宽带纹上,还发现有50多种刻划符号,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在濮阳西水坡,又发现用蚌壳摆塑的龙虎图案,成为中国迄今所知最完整的原始时代龙虎形象。

  彩陶

  距今约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陶器以红陶为主,灰陶、黑陶次之。红陶分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两种,主要原料为粘土,有的还掺杂少量砂粒。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以其独特造型、光滑的表面和美丽的图案而闻名,成为当时的代表性陶器。细泥陶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高超水平,因此考古学上常将仰韶文化称为彩陶文化。西安市半坡村发掘的彩陶盘也是仰韶文化的珍贵产品。

  彩陶的制作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步骤。首先,选用可塑性和操作性较好的红土、沉积土、黑土等,经过淘洗和沉滤后,形成较为纯净细腻的原料。从分析出土的彩陶片来看,泥质与后来的上等陶器并不逊色。其次是制坯,彩陶坯最初大多为手工制作。小型器皿直接捏塑而成,而较大的陶器则采用泥盘筑法分两段制成。粗坯制成后再装上颈口,嵌入把手,制坯工序初步完成,外形圆正规矩,对称性强,器壁外有轮纹存在,表明仰韶文化时期已开始出现慢轮制陶。第三步是彩绘和纹饰,较精细的彩陶在彩绘之前,常将陶坯放入细腻的泥浆中,让其披上一层均匀的陶衣以便上彩。彩绘则是将有色的天然矿物涂绘在陶坯上,仰韶文化时期陶器的纹饰多用带有花纹的木印板拍印上去。最后是烧窑,考古发掘的材料显示,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主要为竖穴窑和横穴窑,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等组成,火焰在火膛中燃烧,经过火道到达窑室。这两种窑的出现,使陶器不再直接在火焰上烧烤,较原始的篝火式或炉灶式有了显著的进步。根据出土陶片的烧结状况,彩陶的烧成温度大约已达950℃。

  建筑特征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规模各异,较大的村落有着明确的布局,周围环绕着沟渠,外部则设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主,后期则多为方形多间。房屋的墙壁多用泥土构筑,有的夹杂草料,有的则用木材做骨架,外部墙体常用草裹住后点燃,以增强其坚固性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十分便利。

  房屋

  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为完整,居住区位于中心,外围环绕着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有窑场。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其中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场所,其他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仰韶文化居民死后按一定的葬俗埋葬,多为长方形土坑墓,墓中有陶器等随葬品,小孩则实行瓮棺葬。盛行单人仰身的直肢葬,但合葬墓占一定比例,合葬的人数不等,多的可达80人。葬制中实行女性厚葬和母子合葬,反映出以女性为中心的特点。聚落房屋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这与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相吻合。

  发现意义

  首先,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标志着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开端。在1921年仰韶遗址发掘之前,我们尚无确切证据证明中国存在新石器时代遗存,部分外国学者曾宣称中国文化源自西方,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史前文化,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证明了我国存在着非常发达且富有特色的新石器文化,更是世界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那些主张中国无石器时代的理论不攻自破。

  其次,仰韶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条件。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后,我国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开展,并从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扩展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逐步建立了中国考古学体系,使中国的考古学研究成为众多学科中的重要一支。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夏商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后,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成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基础,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华夏文明的渊源流长。

  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历史上璀璨的文化明珠,不仅是彩陶艺术的发源地,更是我们探索祖先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的重要窗口。它的发现与研究,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对古代文明的理解与思考。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百家号) 作者(广泽江)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