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艺术的繁盛——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马家窑文化因首次发现于甘肃省临洪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5300—4050年气分为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100—4700年)、半山类型(距今约4600—4300年),马厂类型(距今约4200—4000年)三个相延发展的类型。马家窑文化以彩陶著称于世,彩陶的数量众多,器形丰富,图案精丽,花纹繁复,把中国彩陶艺术推向了巅峰。

以饮食器为主到以盛储器为主的品种变化

马家窑类型早期,陶器的品种是以盆、钵、碗为主的饮食器。盛水器由小口尖底瓶发展为小口平底瓶。马家窑类型中期,盆、钵、碗等饮食器仍占有相当的比例,但是贮存类陶器开始逐渐增多,出现了敛口罐、带盖盔、大口浅腹罐、盘口罐等新器形。由平底瓶演变而来的平底壶逐渐成为主要品种,陶壶的造型为口沿略平或外缘向下微卷,壶体肩腹转折处偏上,腹体肥长较大。

马家窑类型晚期,以壶、瓶、瓮为主的盛储器和以盆、钵、碗为主的饮食器数量相当,还出现了大口浅腹罐、勺、束腰罐等造型。碗、钵的造型为口沿略直或向外微侈。盆形器的造型多为口窄边外卷缘。盆、钵的造型腹部变得下垂,底部变大,大腹侧多有鑿和横耳等。马家窑类型晚期大型的壶、瓶、罐出现了折腹,罐口外侈,腹部普遍使用双耳。在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之间的边家林等遗址陶器,出土的单耳瓶、壶和小罐,改变了这一地区之前陶器的对称造型样式。

半山类型的陶器盆、钵类器饮食器数量变少,以罐、壶、瓮为代表的大型贮存类器皿数量逐渐上升,并成为主要的陶器品种。瓮的造型多为大口,便于盛取物品。壶、瓮、罐的器形逐渐变大,最大腹径略为上升,越晚显得越上,底部逐渐变小,腹部成为倒置的鸭蛋形。壶口两侧的小附耳也衰退变小,失去了实用的意义,成为象征性的装饰。陶器以盛储器为主以及器物造型的大型化的转变,显示出半山部族的居民过着稳定的农业定居生活,部族人口在不断的增多,对贮物的需求不断的上升。

形增大,数量增多。壶的造型较大,腹部向横宽发展,体型近于球形,有的腹部最宽处达到35厘米左右,底径约13厘米。这样大型的水器不适合抱持和背负。据实际考察,这类大型的双腹耳陶壶可以置于头顶上,人的头颅宽约14厘米,与陶壶的底径13厘米左右尺寸大小接近。双腹耳到的陶壶底部的距离尺寸约为12厘米,用双手举起刚好可以握住,腹耳向下倾斜,更便于人手的把握。因此,这类陶壶应是置于头顶上,双手扶持使用的。

马厂类型陶器随着生产的发展,种类更加繁多,但制作水平却有所下降较为粗糙。器形以壶、罐、钵、豆、杯、瓶、瓮等较为常见,还有少量圜底罐形器。盆、钵、碗只有少量的存在。马厂彩陶的器形仍以壶、瓮为主,腹部最宽处上移,底更小,成为倒置的卵形。可以看出半山和马厂类型的彩陶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壶的造型多为短颈硕腹,中期壶体鼓腹下长,越到晚期腹部更加瘦长。陶壶的双耳距离底部的高度仍保持在12厘米左右,双耳从腹部的最宽处略向下移,双手仍然可以把持置于头顶上的壶的双腹耳。马厂类型陶壶出土的数量增多,器形增大。青海乐都县柳湾遗址的第564号墓,共出土76件陶壶,有的尺寸高达50厘米,可以看出陶壶的使用功能可能不仅作为水器也作为盛储器。

鸳鸯池为代表的河西走廊区域的马厂类型的陶器,陶器的器形较小,可能和当地农牧并重的经济生活相关。陶器以单耳折腹罐和双肩耳小罐为常见,其中以领为多。晚期双大腹耳加双肩耳的四耳罐在这一地区兴起,彩陶小罐和壶的器耳变宽出现了折腹的风格,这可能是受到齐家文化的影响。

马家窑文化陶器品种从以饮食器为主到以盛储器为主的变化,器物造型也逐渐增大,这显然是随着人们定居生活的稳定,带来了生活习俗的变化,陶器的品种和造型也相应的进行了改变。

制作大型陶器改变了陶器成型方法

马家窑文化陶器从早期小型的盆、钵、碗等饮食器发展到大型的罐、瓮等贮存类陶器,制作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早期小型的盆、钵、碗等陶器成型一般釆用泥条盘筑,少数用手捏制。中晚期为了制作容量较大的器皿,人们改变了以往泥条盘筑的传统方式,而釆用了泥条圈筑法来制作大型的贮藏器皿。泥条圈筑法是以泥条作成圆圈状逐层叠筑成预想器形的陶坯的制作方法。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陶罐和瓮为了扩大容器的贮存量,器物的腹部向横宽发展,为了克服泥条盘筑法宜用作筒形器的局限,分别用泥条圈筑法分段作出陶器的上腹和下腹两个大小相似的半圆形陶坯,然后拼合成大型的圆形或扁圆形的器物腹部。这种制陶方式增添了陶器的贮藏空间,制作方法简便而且提高了陶器成型的效率。

由对称器形发展出不对称器形

马家窑类型陶器的造型大部分左右对称,器形相对稳重。马家窑类型晚期出现了少量的单耳造型的新器皿,有单耳的彩陶瓶和单耳的附加堆纹夹砂罐。在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之间的边家林等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开始流行单耳的陶器造型。掌坪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单大宽耳开瓶、单耳杯为特色。边家林遗址出土了单耳瓶、壶、小罐,这些单耳的器形打破了陶器对称造型的格局。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中不对称的陶器造型开始大量的出现,成为陶器造型的一大特点。半山类型出土了大量的单耳罐、单耳壶、高低耳的壶和罐,柳湾、白道沟坪、蒋家坪区域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则以单大肩耳瓶为特色,有的腹部还有单鑿或耳。

陶器造型的改变,是根据人们使用需求而变化的。单耳器的造型多是水器,因为倒水时只需要单只耳,因此另一只耳逐渐被淘汰。河西走廊的马厂类型彩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器形以单耳筒状杯、单耳折腹罐为特色,单耳器也是用于盛放液体的器皿,器形较小。这一地区单耳陶器的流行,反映出这一区域农牧经济并重的特点。富有特色的单肩耳筒状彩陶杯,有的在腹部还有一个小整,以作辅助的承力点,在鑿头上有的还绘着人头纹和十字纹,这可能是标志性纹样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百家号) 作者(书声文史)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