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黄河上游支流,5000年前埋下时间胶囊,兰州人爱称此地为后花园

洮河是定西农业灌溉最好的河流,也是黄河上游右岸的第一大一级支流。由于青藏高原挡住了北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导致了陇右的传统干旱。洮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西倾山东麓,在岷县开始折向北,穿过黄土高原为主的临洮县,创造了临洮的农业奇迹。这一奇迹向前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在洮河边马家窑出土的漩涡彩陶即是临洮先民留下来的时间胶囊。

戎边重镇,尖峰时刻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唐代代诗人“西鄙人”在诗中不仅树立起一位边疆将士的威风,也带我们认识到一个在唐代十分重要的边城——临洮。而临洮以“洮河”为界,吐蕃越过洮河,进入临洮,意味着“防线被突破,东进无险可守”。

临洮自秦献公元年(前384年),灭西戎部族狄开始设县,并以此为据点,向西扩张地盘。到了秦昭襄王27年(前280年),大将司马错由此出发,成功支配了蜀地。秦昭襄王28年~35年间在西边修了坚固的长城防御胡人。而长城的最西端首起,即是临洮河东岸边上的新添镇三十里墩。

唐诗中的洮河戒备森严,冷冷的杀气。而如今现实中的洮河,碧盈盈,慢悠悠,充满着柔情蜜意。特别是在流经临洮县城时,宽阔的水面抵消了高原的干燥,将街上的霓虹倒映水中,瞬间有了海滨城市的味道。

随着夜幕降临,跨河大桥的游人越来越多。人们在茶余饭后出来遛弯,享受着黄昏。河岸除了广场舞,伴随着然人水流声,一拨人握着麦克风唱起了的花儿。歌声高亢悠长,唱出了时间流逝哀叹。歌者表情真切,有感而发,是地地道道的岷洮腔儿。

绿色石头,文人雅士最爱

要说洮河有什么名物,马上想到了洮河绿石头。在洮河石文化博物馆里,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墨绿色洮砚。它质地细腻,光泽沉稳内敛,上手有冰凉质感。

洮砚自唐代开始被珍视。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齐名。洮砚石料主要产于洮河流域的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喇嘛崖底,因此地历史上属洮州管辖,石料又濒临洮水,因此得名。

洮砚代言了北方最好的砚台。它叩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量久而不干涸。起初只在皇室贵族之间流转。到了宋代,因宋朝对西部陇右的控制一直不怎么稳定,导致洮砚产量稀少。

众所周知,大宋朝是文人雅士狂欢的时代,人们对艺术、诗文的最高境界探索中怎能少得了砚台?苏轼、黄庭坚都为洮砚代言(称其:“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临洮印象也随着洮砚的名气,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被天下文人视作西北地区难能可贵的山灵水秀。

兰州后花园,名不虚传

开车沿着洮河逆流而上,将要走到南屏山的时候,遇见了湿地公园。洮河在这里清澈见底,滋润着沿岸金枝柳。烈日炎炎的午后,或树荫下漫步,或凉亭里打个盹儿,静美清凉的环境让人想不起这里是海拔2000多米的黄土高原。

几年前曾经在永靖炳灵湖看到黄洮交汇的地方。那时的洮河比沉淀后的黄河黄很多,“泾渭分明”用在“黄洮交汇”也十分贴切。洮河之“黄”曾让前来观光的游人叹为观止。而现在的清流背后是一个个成功的整治水土流失工程。

湿地的存在为洮河的生态环境加了不少分,这里距离兰州不足百十来公里,兰州人周末喜欢来此游玩,爱称其为“兰州后花园”。

5000年时间胶囊,情趣满满

洮河是定西农业灌溉最好的河流,也是黄河上游右岸的第一大一级支流。由于青藏高原挡住了北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导致了陇右的传统干旱。洮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西倾山东麓,在岷县开始折向北,穿过黄土高原为主的临洮县,创造了临洮的农业奇迹。这一奇迹向前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史前文明——马家窑文化。

1923年,在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了大量绘有漩涡纹饰的彩陶。漩涡代表河水,马家窑村正好临着洮河。明快的线条流露出创作者的心情。如果没有生活中的闲情雅致,怎会衍生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趣?漩涡彩陶即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留下的时间胶囊。5000年后,当我漫步洮河沿岸,再次感受到了那份安逸带来的身心舒畅。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百家号) 作者(轮痴尼玛次仁) 阅读()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