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西戎不是戎狄,而是西土边缘处的少数部落

先周时期,周人曾奔于戎狄之中,受到了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西周以来周人为了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希望将自身与戎狄区别,于是尊华夏而贬戎狄。秦人与周有过类似的经历,其做法亦是如此。

虽然“西戎”是一个泛称性的词汇,但是也为后人指出了戎发源于西土。本文以“戎族”作为研究对象,强调其作为一个具有内部联系族群的存在,主要指的就是发源于西土的诸戎部落,而如徐戎、北戎、山戎、代戎等在地缘以及血缘上都未能找到与发源于西土诸戎证据的群体。

戎族的来源及其早期文明

一、 戎族的来源

传世文献中多将戎族的起源追溯到被视为华夏文明始祖的炎、黄二帝时代。上文提到“华夏”一词是一个产生较晚的、更具政治含义的词汇,而戎族在后世文献中的描述,则是一支虽然发源于炎黄,但未能继承其政治文化遗产,在之后的发展中相对独立于所谓的“华夏文明”族群。

虽然这一观点本质上是为了强调华夏文明的核心地位,但是也体现了传世文献中古人将戎族视为虽然文化有差异,但是血缘上具有同源性的观念。传世文献中的记载多将戎族视为一支是从炎黄子孙中脱离出来独立发展的族群。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河洛地区的考古文化,其时代和分布也大致与传世文献记载的炎黄族群吻合,后世提及华夏文明往往认为仰韶文化是其重要起源之一。

马家窑文化从仰韶中分化出来,其与文献记载作为独立发展中从炎黄子孙之后裔演变而来的戎族,活动时间及地域范围有着某些吻合之处。

综上来看,马家窑文化的主人或许是刚刚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来的戎族,马家窑文化体现了戎族最早期的原始面貌。

结合传世文献和马家窑文化的表现来看,戎族并非是源自西方的游牧民族,而是原始农耕文明西渐进入甘青地区的一支早期以农耕作为主要生业模式的族群,与后世所说的华夏文明的同源异流。

二 戎族的早期文明

族群之间的形成、分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族与族之间的界限是随着族群内部“非我”差异性意识的增强而逐渐清晰的。戎族的先民从炎黄子孙中分离出来后,与羌族的区分也是其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李伯谦指出了考古文化族属研究中的复杂性。

从名称上来看,商代羌戎区别已经比较明显了,如羌方、犬戎等,到了西周春秋时期,戎族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因此探寻羌戎分化与戎族产生应当从马家窑文化及之后夏、商时代考古文化中去寻找。

这些族属为羌戎的考古文化,在来源和发展脉络上具有承接或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它们在地域分布上呈现高度重叠性,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区的黄河上游,遗址的具体地点多在河谷地带。在典型器物和葬式葬俗上也较为类似。

经济形态上,早期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作为补充,如马家窑文化早期,体现出戎族刚刚从炎黄子孙中分化出来,仍旧以锄耕农业作用生业的主要方式。

后期逐渐发展了家畜饲养业和畜牧业。作为这一时期主要经济形态的农牧兼营,在不同文化和地域中,其比例也不尽相同。

齐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向青铜时代过渡的阶段,冶金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畜牧业逐渐发达,之后的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等或以农业为主,或以畜牧为主,总之基本类型都是半农半牧的定居生活。而卡约文化遗址中居址较为少见,还出现了简易的帐房,具有向游牧经济形态发展的趋势。

在青铜时代初期的考古文化中可以看出,部分人群已经有了向畜牧游牧业发展的趋势,家畜驯养的主要对象也从猪变成羊。猪是适宜定居饲养的家畜,而牛羊的移动性更强,从猪向羊的转变,或许就是羌戎分化的开始。

族群分化与戎族产生的原因

一 族群分化

戎族大致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当时生产力低下,气候环境的变迁能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影响,导致其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推动族群的分化。

对应到戎族先民解释,就是他们可以不再以采集为主要生业模式,在大范围地理空间上,能够适应更为恶劣的环境,而在小范围地理空间上,迁徙频率变低,出现定居的锄耕农业。

虽然各个羌戎考古文化的农业类型都是半农半牧,但是其比重和倾向并不完全一致。如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其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齐家文化虽然半农半牧,但是遗址出土大量猪骨可见存在较高比例的养殖业。

而辛店文化,驯养的主要对象就变成了羊,这是半农半牧类型向游牧类型发展的标志。寺洼文化农牧兼营,但是遗址出土了典型的马鞍口陶罐,陶器纹饰也以羊、鹿等为主。

从周人迁徙的时间可知,戎狄同周人的交往早在夏太康时就已经开始了,戎狄的风俗对周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公刘以来“复修后稷之也,务耕种,行地宜”来看,周人进入戎狄间后,在生业模式上锄耕农业的比例有所降低,但是当地的地理条件仍然是一个适宜“务耕种”的环境,因此,这一带靠近半农半牧的分界区,附近之戎狄应当并非纯粹的游牧民族。

在四坝文化中,以驯羊为主的畜牧业成为主要的生业模式,并且制造的青铜器,也体现了草原的风格,这或许受到了鄂尔多斯文化的影响。在卡约文化中,游牧化的倾向更为明显了,不仅生业方式以驯羊的畜牧业为主,而且在建筑风格上,出现了明显的迁徙倾向。

二 戎族产生

从生业模式上来看戎族以农牧兼营为主,相较于羌人而言,在农耕上的比重更大。从分布地域来看,戎族主要居住在陇山以西黄河中上游及其支流河谷的农牧交界地带,其生业模式和分布地域决定了他们这种农牧兼营的生业模式较为脆弱,容易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而向畜牧业或农耕转变。

戎族与华夏的关系,传世文献的记载将二者均视为炎黄的后裔,从考古文化的发展看,二者也具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戎族最初应当是一支具有具有实际地理范围的,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的农牧兼营的非华夏族群,他们与华夏同源异流,而非是对立于华夏这一概念的异族之泛称。

在古公亶父避戎去岐下以前,周人在戎狄间的活动范围大致位于泾河流域中游及以北地区。此地区深处戎狄之间,使得周人的生活习俗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周本纪》言古公亶父去岐下后仍然两次“贬戎狄之俗”可见其受影响之深之远。

虽然周人一直强调要“复修后稷之业”,但是自然地理条件与周边环境对其风俗习惯的影响显然更为重要。戎狄之俗的影响体现在周人的遗址之中,后代周人文献中虽然视之为落后的习俗,但是并未否认自身受到的影响。同时,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戎狄应当也受到了奔来此地周人的影响。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百家号) 作者(夜阑道历史) 阅读()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