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盆与“禴祭”文化

“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祭祀文化形式,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对氏族共同神灵的崇拜表达。母系氏族社会是完全纯粹的原始共产制社会,就连神灵也属全体氏族成员共同所有,实行集体崇拜,所以不存在私贿神灵,以求特殊关照的情况。禴祭不荐牺牲,而是以舞蹈为其表现形式,以舞降神,并以舞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爱戴,从而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易·观卦·卦辞》曰:“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盥洗净手却不荐牺牲,仁孚之心遍及每个氏族成员却无所私,这就是对禴祭的客观描述。

阶级社会形成之后,氏族解体,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原始氏族成员对共同神灵的集体崇拜也被各家对各自祖宗的崇拜所代替,非其鬼而祭之被认为是一种谄媚行为,尤其是越级祭祀被认为是一种僭越行为,会引起动乱。共同崇拜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禴祭形式却被统治者继承下来,并赋予了新的意义。

夏商两代把春祭称作“禴”,周代改为把夏祭称作“禴”。无论春夏,阶级社会的禴祭和原始氏族社会的禴祭已经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阶级社会的禴祭已经赋予了全新的意义。阶级社会的君王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人,认为春生夏长,天道有孚,故人道效法天地之道,应在春夏之季重点发扬仁爱之德,尽量做到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以助天道好生之德。故祀不用牺牲,而以圭璧、皮币替代,并以乐舞荐之宗庙,这就是阶级社会形成后的禴祭。《易·豫卦·象辞》曰:“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的一座墓中出土了一件彩陶盆——彩陶舞蹈纹盆,盆的内外壁及口沿都有彩绘。最引入瞩目的是它的内彩,内彩的主题纹饰是三组舞蹈图案,舞者每组5人,舞者手拉着手,头面向右前方,右腿左前方跨出,踏着节拍,翩翩起舞,所着服装不易分辨,但每人头上均有一发辫状饰物,臀部亦斜向伸出一饰物。从画面看,五人动作协调,舞姿轻松自然,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

彩陶盆上的这些先民装饰一致,动作整齐划一,没有个体的突显和个性的张扬,这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人平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舞者手拉着手,亲密友爱,让人不由得想起《易·小畜卦》中“有孚挛如”的爻辞。《小畜卦》九五爻辞曰:“有孚挛如,富以其邻。”其《象传》释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小畜卦》九五虽居尊位,却并不比其他人更富有,而且和其它人友爱地手拉着手,象孪生兄弟一样,丝毫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这正是原始共产制社会人人平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的最真实的反映。

《小畜卦》九五爻辞和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盆所反映的是同一历史时期的生活场景,文字和图画高度契合,互相印证。马家窑彩陶盆上的舞蹈图案,反映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对共同神灵的集体崇拜,人们踏着节拍,步调一致,轻松自然,情绪欢快热烈,表达着对神灵的由衷赞美和崇拜,这种祭祀性质的乐舞就叫“禴”。由于“禴”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女性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所以把以舞降神的职业女性称为“巫”。後来母系氏族社会被父氏系族社会所取代,男性地位提高,又把男性神职人员称为“咸”。巫咸当泛指能沟通天神的神职人员,传统上把巫咸作为特定的历史人物是有待商榷和考证的。

“禴祭”无论在原始社会,还是在阶级社会,其共同的特征就是祀不荐牺牲,仅以乐舞殷荐于上帝、神灵或祖宗。不同之处在于,在原始社会,禴祭是对全体氏族成员共同信仰的神灵所表达的一种集体崇拜形式,是“公天下”的产物。而在阶级社会中,禴祭是对各自祖宗所表达的一种私属性质的崇敬形式,是“家天下”的产物。《萃卦》六二爻辞和《升卦》九二爻辞皆言“孚乃利用禴”,但此“禴”非彼“禴”。《萃卦》之“禴”为“公天下”之属,而《升卦》之“禴”当为“家天下”之属。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详细分辨,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头条号子夏故坛的专栏文章《周易登堂之二十三:萃升之道》。

由于禴祭不荐牺牲,所以有人认为“禴祭”是四时之祭中最俭省者,事实上并不能这么理解。祭祀为吉礼,不以牺牲之荐否,不以牺牲之多寡为要,唯顺其时、称其礼也。《礼记·礼器》:“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制礼也,不可多寡也,唯其称也。”《礼记·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春季戒杀生,祭祀不用牺牲,顺天时而称其礼也。这就是为什么《既济卦》有云“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的真正原因。顺便说一句,这句话也充分证明了《既济卦》一定是由《泰卦》变化而来的。

“禴”字从示从龠,“示”表示祭祀,“龠”表示音乐,古代乐、舞不分家,故“龠”泛指乐舞。不荐牺性,而以乐舞为祭祀形式的,就叫“禴祭”。马家窑彩陶舞蹈纹盆的出土,真实地反映了禴祭的起源和再现了当时禴祭的基本特征。我们也要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还原禴祭的本源和变化过程。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子夏故坛) 作者(子夏故坛)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