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彩陶文化了解

历史文献及古迹遗存是人类进步和过渡时期的证明,从原始社会的发展及演变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时人们物质和精神的不断增长以及思维能力的转变,这表现在先民们有意识地修饰自己、妆点生活,在劳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身边的事物。从陶器的诞生到彩陶文化的发展演变,反映出人类生产力发展对思想和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马家窑文化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黄河流域文化的主要层面。位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彩陶,以装饰纹线最为出色,装饰类型也极为丰富。

在原始时期艺术的发展中,人类经历了茹毛饮血的蒙昧野蛮时代,那时人类主要是适应自然,学会生存的本能。到了新石器时代,才进入所谓开化的半文明状态,并逐渐向文明时代迈进。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之一,新石器时代就是从陶器发明开始的,它是人类学会打制石器以后的又一个杰出创造,给远古先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陶器的发明是在人类对黏土的可塑性和烧结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对它的利用和掌握是远古人类智慧的结晶。其次,它是从生产工具的发明及转变到生活用具发明的开始,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再次,陶器的发明使人类第一次掌握了一种可塑性很强的新材料,从而为物质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有了陶器就有了陶器艺术。陶器艺术的出现标志着原始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在器口雕人头,以贴塑和刻画做出头上披发和额前短发。眼和鼻孔为雕通的孔洞,使人觉得目光坚定而深邃。嘴微启张,显得生机盎然。两耳有穿孔。身上有鸟纹变体的花纹,一般认为此器为非实用品,而是原始神圣文化的一种产物。器物上的花纹,有图腾崇拜的背景,此器与原始宗教的祖先崇拜有关,或是母系氏族崇拜的祖先神。在原始灵感思维中,刻有神像的器物往往被看作祖先神灵的贮存之印。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认识与自然界的关系,因此,人们思维中产生了一种不可逾越的外界力量,那就是神的力量。人们相信这种力量有超自然的本领,会直接影响现实生活。在人们的思维中,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对灵魂格外敬仰和崇拜。考古发现这一时代的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每个部落都有成功的氏族公共墓地,反映在宗教方面的现象十分明显。可以说,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宗教已经有了固定的形式,并且得到较快的发展。除陶制器物,彩陶的制作是他们重要的艺术成就,鱼纹和人面纹的装饰最具鲜明特色。这些都是原始先民审美观念的反映,是装饰萌芽的开端。人类自身本来就具有爱美的天性,通过创造出的物品表现出对生活的信念和热爱。但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社会里,这种美的表现往往具有宗教意义,审美的功利性高于艺术性。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能够制作出非常优美而且价值较高的彩陶。这个时期的文化因而被称为彩陶文化。

彩陶是用手捏制而成的。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凭着灵巧的双手、熟练的技巧,能够制作出种类多样而工整的各种造型别致的彩陶。因为彩陶最早出土于河南渑池仰韶,所以也称仰韶文化。彩陶的造型美观、装饰精巧,充分体现了祖先伟大的艺术创造力。

彩陶分布的地区很广,在黄河中下游如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在黄河下游至淮河下游还有大汶口文化,这些不同地区的文化彩陶工艺各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而马家窑彩陶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部分地区,陶器则多是小口的壶罐等,造型特征非常美观。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内容相对丰富。就现有发掘出的史料看,兰州雁儿湾等处的马家窑彩陶,装饰多用同心圆为中心组成图案,运用曲线和直线相结合,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1973年秋,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马家窑墓葬中发现了一件舞蹈纹彩陶盆。该陶盆造型独特,上面有舞蹈纹,每组五人手拉着手,面向一致,头上有辫发,外侧两人的一臂均为两道线,似为表示舞蹈动作之意。从所绘舞蹈纹饰来看,它象征当时人们对生活的改进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也反映出当时彩陶工艺家表现的意境,富有诗情画意。

马家窑彩陶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彩陶的装饰从器物的口沿到接近底部,几乎都布满了花纹,显得多而满。内壁绘彩是马家窑彩陶的一种流行装饰方法,也有内外都加彩的。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在点的外围饰以螺旋纹,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因此,马家窑彩陶的艺术风格,可用旋动、流畅来形容。马家窑彩陶按不同地域和时间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其中半山和马厂最具特色。半山彩陶以首次发现在甘肃和政县半山地区而得名,其造型主要是短颈、广肩以及鼓腹的彩陶罐,罐体近似球形,底部微向内收,形成小底。器体较矮,罐腹的直径与高相等或超过高度,小口有颈或无颈。从装饰风格来看,半山彩陶的装饰图案组织大体分为两种:一种用旋涡纹组成装饰,有的排成单独的个体,有的彼此钩连;另一种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使装饰面区分成数个单位。半山型彩陶多以曲线为主,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

从造型和装饰上说,半山彩陶是彩陶工艺中最为精美的。它精巧繁密,饱满凝重。造型的品种多为壶类,圆而较扁的壶身,较短而又略向外张的直颈,曲线和直线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壶体的宽度和高度又形成恰当的比例。半山彩陶开始大量运用彩绘,红色和黑色交替或间隔处理,获得了更为复杂的装饰效果。在装饰纹样中,锯齿纹的运用是这一时期新的特色。因此,其艺术风格可用富丽精巧来形容。

马厂彩陶发现于青海乐都县马厂沿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中,它是由半坡型发展而来的,但分布则更向西发展,直达河西走廊西端。马厂彩陶保留半坡型制作特色,并有新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已是渐趋衰落。马厂彩陶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母罐为主,装饰花纹呈流行红、黑两彩;中期彩陶的数量增多,壶体变瘦,颈部加长,且大圆圈纹很流行;晚期的彩绘流于简化,多运用波折纹,罐的器身加高,宽度移向肩部,小口双耳典型。此外,其他品种也大大增加,如提梁罐、双连罐、鸭形罐等。这一时期在河西走廊地区流行一种单把直筒杯,下腹前方有一个泥突,把和器相接的地方也有一个泥突,十分别致,这就是马厂彩陶型的特征及制作工艺。

马厂彩陶的装饰纹样,常见的有折线、回纹。而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具特色,有人认为这是当时反映人格的神灵。从纹样上看那些示意性的动物形象如果代表的仅是某些动物及其相互关系,那么人面与动物形象合一的现象则说明,这些动物形象及作为替代物的示意性符号,大约还暗喻着某些特定的有关人的另一层含义。这种观念明显带有深刻的历史投影。在新石器时代这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原始人始终处在“百兽相与群居”的生活环境中。人类自身的脆弱使得他们不能不求助于自身以外的植物或动物,而当他们以人类特有的认识和感情去推测、类比自然物时,整个自然界在情感与心理上就不再是客体而属于主体,即成为原始人类自身组织的有机部分了。

中国古代的天人神话大约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就像周人的祖先后稷据说是可以与鱼相互变化,商人就认为自己的祖先为玄鸟所生。在现实中人既与兽不分,在观念里,兽与神也混然一体。人、兽、神既然联成一片,那么他们的住所,天上和地下也是浑然一体的。一些纹饰还反映出这些动物形象或示意性符号,不仅蕴涵着地面上动物与动植物、人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传达出了人们将自己的认识扩展到日、月、星、云及宇宙空间的愿望。比如庙底沟彩陶出现的三足鸟及鸟背负太阳的形象以及马家窑出现的蛙即蟾蜍形象。这些蟾蜍形象演变成三头三足或圆圈类几何纹样,有人认为可能和古代神话中月亮与蟾蜍的传说有关。无论是背负太阳的鸟纹还是演化为月亮的蛙纹,都表现了当时人们虽然幼稚,但却极其真诚的认识,渴望接近天体的情感。由于人们那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以人的心理类比自然与宇宙的方式,人们果然艺术地达到了自己的愿望。长着鱼身的人就可以和鱼一样跨越江河湖海,长着双翼的人也可以像鸟一样直飞云天。这种人往来于日月星云的悠然姿态,人与兽的浑然一体的自由,正是由于新石器时代先民将人的心理、情感,或者说将人们自己直接附着到宇宙万物中去的结果。由于这种观念所具有的立体式、多层次的哲理意蕴,彩陶艺术形象就成了自然物、人和天体宇宙的多种观念耦合的物化形态。因而,彩陶艺术所体现的美是不能用写实、变形、夸张等表现手法所能包容的,它是一个以原始人类的类比心理为基础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问题。

马家窑彩陶文化以其野性未尽、人性初开时所特有的原始活力,混合着自然界那未尽雕琢的力量,呈现出惊异、浑莽、瑰丽的格调,它将幼稚与深沉、荒怪与严肃、蒙昧与深刻、混沌与睿智互为表里而又巧妙的交织在一起。因此,彩陶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格调,散发出诱人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中国文物网) 作者(中国文物网) 阅读()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