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大嘴子遗址所出土的文物,从侧面说明当时“渔业经济”的发达

大嘴子稻米发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研究中国栽培稻传入朝鲜半岛、日本的路线提供了实物资料。就目前学者所认可的观点来说,一般认为朝鲜半岛和日本的水稻都是从中国传入的。仅日本学者在论述中国栽培稻东传的路线上,就有北路、中路、南路诸说。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严文明教授则认为,根据现有的证据,中国栽培稻的东传路线最大的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九州——日本本州这样一条以陆路为主,兼有短程海路的弧形路线,以接力棒的方式传播过去的。在这一传播线路中,以往除了辽东半岛外,其他地段均有稻米标本的发现,此次在大嘴子发现稻米标本,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这一东传路线的可信度。伴随稻米标本的发现,人们还看到大嘴子当时农业生产的进步,其典型标志就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作为专用收割工具的石刀不仅数量多,而且形制多样,显示出生产工具的进步性。大嘴子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还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渔业经济的发达。陶网坠和骨钓针的出土数量较多,而且陶网坠的形制多种多样,显示出在制作工艺上的成熟。这些网坠的一个普遍特点是体积相对较小,重量相对较轻,当是用于较小的网在浅海作业。

钓针是两端有尖,中间带有凹槽的一种钓具。使用时,将鱼线系在钓针的中部,饵料穿在钓针的两端,在鱼食饵时,钓针随即顺着鱼的口腔滑下,待鱼张口向外排水时,钓针便会由于一端受到阻碍,方向发生改变,横别在鱼腔内,真是欲吞不进、欲吐不出。这种古老的垂钓方法,已被人们赋予新的意义,这就是人们常言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在大嘴子遗址中,人们还发现用陶罐、陶壶盛装的鱼类遗骸,其数量竟达10余罐、壶之多,鱼头和鱼骨结构清晰可辨。

由此可知,当时人们不仅平时食鱼,而且还会将多余的鱼储存起来,或许此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了简易的腌渍方法。在遗址中,就发现一处堆积了百余条长度在10厘米至15厘米的鱼骸,周边的土质已呈灰白色,这似乎是因为盐分浸渗而造成的。大嘴子遗址坐落在三面环海的小半岛上,这种自然地理环境,为人们向富饶的海洋索取食物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大嘴子遗址中,出现了石围墙这样的防御设施,并有铜戈、铜镞、石戈、石矛、石钺、石镞、石棍棒头等兵器。

这些说明,此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城的基本思维,且当时战争似乎已经很频繁,并具有一定的规模。这里发现的铜戈,就是古时征战的钩杀兵器。它虽然前锋已断,仅存援部,但从其痕迹分析,这件铜戈两侧不对称,援下侧斜而微曲,援上侧则弧度较大,器体横向微曲,两面中间偏上起脊,脊棱不高,直贯器上,当系合范铸成。这件铜戈,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最早一件带有地方部族特点的铜戈。显然,制造和使用这种铜戈的年代,已经越过了原始社会的解体阶段。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文物大讲堂) 作者(文物大讲堂) 阅读()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