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会长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长专栏 > 诗词散文

【会长诗词】澎湃的诗行——读《槐园诗草》

澎湃的诗行——读《槐园诗草》

成 倬

没见过王志安先生,却有机会读到了他的诗作。一本大字本的《槐园诗草》收入他的近体诗和新体诗三百余首,内容涉及咏怀、述志、观景、忆事、书画、田园、故乡、家庭、友人等各个方面。

先生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新中国。在他六十余年的人生经历中,做过木工、石工、画工、钢筋工;当过小学、中学老师和大学客座教授。在改革开放大潮中,他“下海”创建文化产业,却被错误地送进了牢狱之门。四年的牢狱之灾,在经受体力和脑力双重历练的同时,他又学习祖国传统书法和诗词创作。当自由之门终于向他开启之时,他已经拥有了美术、书法、诗歌、历史等各个领域的丰富知识,成了“中国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的创建者和领军人物。

生活的波澜起伏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原动力。加上他雄厚的美术、书法功底,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有着独特的审美视点和不同的构筑框架。他承认“不学古人,无法则可,尽似古人,何处着我”的创作理念,借助诗歌的平台,咏唱自我之心声,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志安模式”。

二十年前阶下囚,蒙冤负重盼出头。

辛劳莫叹光阴短,平狱更觉天意酬。

冥冥史河传陨火,荧荧心海照神州。

愿将碧血报国志,化作春风万里柔 。

这首《心愿》实际包含了“遣怀”的立意。虽然按“格律”的要求,在平仄和对仗上还有些失调,但是对诗人而言,二十多年前的不白之冤终于昭雪,沉重的精神枷锁彻底打碎,一个崭新的天地豁然展现在自己面前,那种喜悦,那种敞朗,那种自豪,那种获得身心自由的释然,一齐涌入澎湃的诗行,是那么奔放,那么昂扬,那么顺畅,那么一气呵成。谁会因为个别的平仄失调而否认它是一首好诗呢?

美,源于生活。美,永远是自由生活的象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对以生活为创作源泉的诗歌而言,其形式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做为诗人(即写诗的人)不应该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模式或一种框架之内。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场合适合于什么样的诗歌形式为载体,完全由诗人自己选择。同样,在品评、欣赏一首诗作时,首先在于诗作本身所表现的真情实感。诗在于以情述志,以真咏怀,“真情”二字是诗歌的命脉。然后才是诗作的规范化标准,即所谓的“形式标准”。当然,我们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但是,在内容和形式还不能做到完美结合的情况下,我们首先着眼的是内容。这就是今天我们读诗、学诗、写诗、品诗的最为质朴的理念。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会发现《槐园诗草》中许多的闪光点。

断云如梦染西南,窑上灰层似已残。

陶女不知何处去,陶迹处处忆昔年。

《追远》

文化明珠世为奇,马家窑上久沉寂。

春风何日九万里,遗址吹开万寿菊。

《企盼》

少踞梨花洮水边,手摸云雾去耕田。

河边有棵文化树,挂果五千八百年。

《故居对岸遗址幢景》

以上选自《马家窑文化遗址诗草十九首》。诗人在注意诗歌“起、承、转、合”的同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可视的画面:尘封的窑口,远去的陶女,待开的万寿菊,以及梨花洮水,云雾耕田等,正是有了这些生动画面的组合,才使读者对那棵“挂果五千八百年”的“文化树”产生无穷的遐想。

再看《述怀》:

书画艺坛富真情,人选艺业艺选人。

一枕秋风半生梦,淘尽泥沙始到金。

如果把最后两句提出来,变成“秋风一枕半生梦,淘尽泥沙始到金”,既合平仄,又有新意,多好又如《情趣》:

铁性男儿不恋钱,昔年常叹生计艰。

小康莫负凌云志,再借朱墨画春山。

还是后两句更显得立意高妙,气势卓然。

自古诗、歌不分家。而且是先有歌而后有诗。歌的“词”说是诗。《诗经》和相当的《乐府诗》就是当时民歌、民谣的编篡整理。临洮是我省的文化大县,既是辛甸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又是“洮岷花儿”的传播源。读《志安诗草》,可以明显感受到他诗歌作品中浓郁的民歌韵味。

如他的《世上还是老妻好》,就运用了《贤考》、《鼓子》等讲唱文学歌词的创作形式,朗朗上口,亲切活泼,灰谐而富有情趣,自由而不失大体。这在他的许多新体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如《乐在人心间》第一段:

“逢人都说世事难,说难也不难。苦乐都由自安排,万事有根源。苦乐本无树,心是种植园。心中乐趣在,虽苦也觉甜。”直白,通俗,一听就懂,老百姓爱听。

诗人在《作者的话》中有这么几句:“好诗应该从人生的激情中迸发出来,惟有激情澎湃的时候,就觉得肚子里有了一吐方快的东西,于是就想即兴抒发,或直抒胸臆,或托景寄情,就产生了一些诗句。”说得很实在。诗就是这么“吐”出来的。为什么把诗人比作春蚕,因为他们和春蚕一样,吐的是“丝”(诗)。澎湃的激情产生澎湃的诗行。我们期盼着诗人激情永驻,创作丰收。

成倬 2006年10月16日

(作者现任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甘肃省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