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彩陶博物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彩陶博物馆 > 学术交流

论彩陶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价值

  有人说:“读懂中国,必须先读懂中国传统文化;读懂中国文化,必须先触摸中国的彩陶”。也有人说:“世界的彩陶在中国,中国的彩陶在甘肃”,甘肃是“彩陶之乡”。彩陶,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华夏传统文化的根。

在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对远古人类的发展史研究中,甘肃的考古发现占有重要的位置,特别是甘肃的彩陶文化,对中国史前文化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图对彩陶与中国远古历史文化中的一些问题发表粗浅的见解,希望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一、彩陶印证了中国八千年的文明史,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关于人类远古及上古历史的研究,因为没有文字或有文字而对其政治、经济、文化记载过简略,使人知之甚少,众说纷纭,信疑参半。如何才能证实充实呢?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金钥匙。中国历史文化早期的一系列核心问题和质疑,恐怕都不得不求助于对甘肃彩陶的研究。

远古人类的活动,总是离不开大河。尼罗河创造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创造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和印度河创造了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创造了中国文明。

约一万年前,黄河流域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黄河文化是以农业为特征的,黄河彩陶兴起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联盟制鼎盛的时期。这是华夏族冲破蒙昧的一缕曙光,许多传说和考古发现说明,黄河流域的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与东夷、苗蛮等众多氏族部落的先民,在治理水患、开垦荒地、发展农耕等方面作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他们开发了各自的城区,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部落组织日趋完善扩大,人口不断繁衍增多,各氏族部落之间交往日益加强,利益冲突日趋激烈,兵戎相见的机会也更多。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原始社会的军事民主时期。

中国远古时代祖先,生存选择的首要条件应该是气候,土地和水源在远古容易选择,而气候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远古渭、泾、洮、湟等流域正是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吸引先祖们在此繁衍生息,绵长不绝。

甘肃彩陶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的明珠。秦安大地湾遗址长达3000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大约距今8000年左右的彩陶,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第一批彩陶,为伏羲女娲诞生于甘肃成纪之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证据。也否定了教科书中关于伏羲氏族是华夏部落联盟以外的“东夷”集团的说法。

生活在黄河上游的中华人文始祖女娲、伏羲是开创者,炎帝(神农氏)是一个播种者,黄帝(轩辕氏)是一个改革者。他们开创了中华民族的远古文明。他们在这个时代发明渔猎、农耕工具和衣服、蚕丝、文字、历法、舟车、制陶、中药等对人类童年的发育功绩千秋,万世永载。

甘肃调查和发掘了几千处遗址以及几千座墓。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彩陶种类就有9种,品种和数量在全国是最多的。有充分证据推翻瑞典人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和时期排序方面的错误。基本上确定了甘肃史前文化序列,即: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其时间跨度从距今约8000多年一直到距今2000多年,绵延不断长达约6000年。大量的资料证实,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出现的彩陶与西亚两河流域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同时创造的两种彩陶文化。而且,甘肃的彩陶文化存在时间长约5000年,遗存数量之多,分布区域之阔,纹饰繁美,色彩艳丽,造型奇异,式样丰富,制工精细,内涵深厚,艺术成就高,学术价值大,堪称全国之冠,世界人类远古之最。

甘肃考古发现了先民许多杰出的发明创造,如7000年到8000年前种植的粟、油菜籽,发明的纺织技术,彩陶、文字雏形(彩绘、划刻符号),约5000年至6000年前建造的大型宫殿建筑(总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地画、精美的彩陶,窑洞式建筑和陶鼓;约3000年至4000年前发明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雕刻技术、青铜分铸镶嵌技术以及具纽铜镜、凸面镜、大型陶水管的制造和使用,大麻的种植,马的饲养和使用,都是全国首创的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们不仅可以复原当时的甘肃大地不同人群和民族的社会、文化面貌,而且也充分显示了甘肃先民的聪明才智和对我国文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甘肃彩陶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到仰韶文化,再到马家窑文化,直至到沙井文化,不断延续、发展。文化脉络承接,使中国最早的古文化惟一没有阻断和消失。即就是在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时,甘肃的彩陶文化仍然延续了数百年。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相互融合的。特别是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正引起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此引发出中国的文明史应是五千年还是八千年的问题。我认为:第一、历史应该重新改写,中国的文明史应该上溯到7800年以前。第二、黄河中上游的秦陇(陕、甘、青、宁)地区既是华夏民族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最佳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和文化的源头。

二、彩陶演绎远古氏族图腾,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一) 彩陶演绎中华民族的图腾

在彩陶的纹样中,有许多光怪陆离的兽类图像。氏族社会的人们,以狩猎为重要手段,动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物之源,因此,对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和习性都特别熟悉。伫立的鹿、跳动的蛙,游弋的鱼、侧向的鸟、弯角的羊等,造型准确生动,构图简单大方。

由于氏族社会的生产手段低下,心灵较脆弱,对大自然中发生的山崩地裂、洪水泛滥、雷鸣电闪以及威猛灵异的动物,既恐惧又探求,怀有复杂的心理,祈求神灵猛兽庇佑,并起到镇邪避凶的作用,对那些与生存关系密切的动物则表现出亲昵,并更多的出现在陶器彩绘中。

由于原始人类的蒙昧,氏族赋予本部落的起源以神秘色彩,认为他们本身和自然界的某种动物有着特殊关系,这样就产生了图腾崇拜。我国古代伏羲的一支太昊氏最早就以虎为图腾,而另一支少昊氏以凤为图腾,其二十四个氏族,也以不同的鸟为图腾。据史书记载,黄帝与炎帝决战时,就联合以野兽命名的熊、罴、虎等六个部族,并以黄帝的有熊氏为首,这就反映了对威猛动物的崇拜,半坡类型中的彩陶纹饰,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中有昂首雄姿的虎形图案。

黄河流域最初的陶器造型与葫芦有着不解之缘,在陶器生产之前,人们用葫芦及其各部分来做器皿。大地湾文化的陶器,大多数的造型脱胎于葫芦,其中人头型器的彩陶也以葫芦造型,面部特征为一女性,反映了对女性的崇敬。黄河流域早期彩陶的图案中的鱼纹、蛙纹也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对生活富裕的追求和多子多孙的愿望。鱼和蛙的生命力极强,遍布江河湖泊,尤其是蛙,到处都能生存,所以很多地方对小孩都叫“娃娃”,“娃、蛙”同音,希望小孩向蛙一样活蹦乱跳。古人寿命短,从大地湾出土的棺墓分析,尤其女姓和小孩,极易夭折,是整个部族保护的重点,因此鱼和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人们最早崇拜的图腾。

至于彩陶中图腾大鲵和蜥蜴的出现,则晚于前者,可能是父系社会的文化象征,也是“龙”图腾的雏形。彩陶的上鲵也可能是蠎蛇类的动物的原始绘画,特别是蜥蜴纹在甘肃中部和西部的古彩陶上陆续延用了上千年,这种易变的动物另一别称叫“小龙”,应是当地氏族一直认为具有神性的动物。

(二)“龙”图腾的演变渐进。

“龙”图腾的出现,是从原始社会的伏羲氏族社会开始的,是在中华民族进入奴隶制时代经夏、商、周、秦、汉上千年时间,逐步完善定型的。

龙的传说,历史久远。古人从亿万年前的恐龙化石中已发现了“龙骨”、“龙蛋”及其他庞然大物的怪兽化石,从而认定,龙是存在的。又从咆哮的江河中,从天空中乱奔的飞云图形和雷鸣电闪中似乎感到了龙的神威,再从爬行的鄂鱼,蠎蛇、蜥蜴等动物身上感到了它们的威猛、灵活和不可侵犯,于是就产生了对龙的崇拜并以龙为图腾。

炎帝族是以神龙为图腾,帝尧族是赤龙。属于伏羲氏族的太昊氏系统的还长龙氏、居龙氏、降龙氏、潜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黄龙氏、赤龙氏、青龙氏、白龙氏、黑龙氏 、飞龙氏等氏族部落。

这些各种各样的“龙氏”,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龙身而人首”“人首蛇身”的诸神,实际上都是远古时代中华先民的族徽图腾。这种炎(帝)裔黄(帝)胄之说, 一直流传至今天。从龙传说到彩陶中看到大鲵、蜥蜴这种最早的龙图案雏形,年代非常久远,而殷契甲骨文出现结构完备的“龙”,迄今已3000多年的历史。商周的青铜器中,常看到的是没有角的“猪龙”造型。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中国大地被称为“龙”的土地,中国人民被称为“龙的传人”,黄河长江似两条巨龙象征着炎黄子孙源远流长和中华民族强大兴盛。此外,中国的东北有黑龙江,甘肃有白龙江,云南有独龙江等。中国以“龙”命名的江河和地方非常普遍。中国人认为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都有龙来主宰。全国各地包括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建有龙王庙,四时祭祀不断。龙的形象成为威严、高贵、神圣的象征。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历代君王,都以真命天子自居,号称龙种,其后代自然也是龙子龙孙。龙的图案首先是帝王选用,秦始皇号称“祖龙”。皇帝有龙冠、龙袍、龙案、龙床,王室的建筑到处有龙的绘画、雕塑,古代的达官贵族则有蟒袍,表示地位的显赫及与皇室的姻亲关系。

“龙”体现着华夏各民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变化莫测,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循地入海。龙无坚不摧,不可战胜,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应引以自豪。

中国龙文化是伴随着彩陶、青铜器文化和华夏社会发展而形成和流传的。如今连各种肤色的外国人也熟悉和热爱龙的形象。中国的“龙”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应作为人类宝贵的无形文化遗产而充分进行弘扬。

三、彩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文字、绘画、色彩、造型、冶炼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陇黄土高原地带,宽阔的河谷,肥沃的冲击土,不仅为农耕提供了肥美的土壤,而且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质的陶土。其土质疏松纯净无杂质,颜色橙黄如粉糕,质地细腻而且具有柔韧性。

陶器是原始社会划时代的创举,制陶是人类的第一次通过物理变化来改变物体性能的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在新石器时代童年的智慧之花。不但方便了人们生活,而且对后来的文字、绘画、色彩、造型、冶炼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汉字书法与中国国画是华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它们最早衍生于彩陶上的原始绘画和记事符号。

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具艺术性的文字。从甘肃大地湾文化到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的彩陶上,刻画符号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已发展到上百种。应该认定,这些符号与甲骨文一样,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是像形文字和数字的雏形。中国文字在此基础上逐渐扩大到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并经过了在青铜器上刻铸的金文(钟鼎文)到大篆(蝌蚪文)、小篆,再到隶书(汉隶)、楷书的字形演变过程。后来又有魏碑体、、行书体、草书体等多种书写字体,而且产生了书圣王羲之、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著名书法家。汉字书法与中国国画是华夏传统文化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珠,流光溢彩,传承于世。

原始社会的绘画,能保留到现在的一个是岩画,一个是陶器上的彩绘。以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文物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展示了我国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具有世界意义。古代人们在陶器上所表现的绘画技巧尽管很稚嫩,但是他们所表现的对生命的讴歌和对生活的赞美十分强烈。对称的连贯的人物舞蹈图纹、鱼网纹、人字纹、蝶形纹、方块连续带纹、叶形纹等生动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对中国后来的纺织刺绣图案、瓷器玉器图案和建筑刻画图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原始人用于彩绘的颜色,最早是从石块中寻找的天然色,经过石磨研成细粉。主要以黑、橘红、橘黄为主,偶尔也有白色。当时古人还不可能掌握调色的技能,但是他们所选用的矿物颜色经过加温烧制,直到今天看上去还是那么柔和鲜亮。

彩陶在造型方面最初以手工控制,后来发展到了“慢轮修整”阶段。以圆弧为基本形状的葫芦形、锥圆形等平底罐便于放置,而尖底罐、三足罐是为了便于在炉膛或火炕中烧煮食物。彩陶罐口沿的收缩、倒水的流口、对称的耳环、三足的平衡支撑等,对后来青铜器的鼎、樽、爵等器物的造型有极大的启迪作用。而原始人在彩陶中塑造的人形壶、鸟形壶、提梁壶、连体双耳罐,以及不同作用的盆、钵、勺、瓶、缸、瓮、带嘴锅等多种器皿,则对后来的雕塑、金属铸造和瓷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产生极大影响。

透过彩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动物毛制作的笔已经用于彩陶绘画。由彩陶烧制到建筑用的砖瓦的烧制,以及后来的活字印刷所烧制的陶字,都是脱胎于彩陶烧制工艺。

彩陶烧制对后来的冶炼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原始人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也尝试焚烧不同的石料或偶尔的发现,在高温下熔炼出了铜、锡、金、银等金属,于是就产生了青铜器和金银。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工具制造日益精巧,式样日益增多。首先是居于黄河中下游的商族发明了冶铜术,制造青铜鹤嘴锄,随后居于西北的夏族也有同样的进步。在甘肃的齐家遗物和辛店遗物中都有铜器出现。甘肃的皇娘娘台、大何庄、秦魏家等十余处齐家文化遗址内发现有红铜和青铜制器的斧、镰、矛、刀、凿、锥、镜等。甘肃民勤沙井的地下遗物中,铜器已比较多的存在,并有带翼的铜箭镞等兵器。远古人铸造青铜器的模具胎具都是陶制的,冶炼金属的坩埚也是用陶土制成,青铜器上的鸟兽花纹都源于彩陶绘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冶炼造型技术已达到登峰造极的辉煌境界。

综上所述,彩陶文化是中国历史发展之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之根。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