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陶枕

     枕头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对于促进颈椎生理曲线的形成和维持其存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测算,人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枕头上度过的,在这漫长的20至30多年中,枕头这个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形状、大小、高度、硬度及睡眠的姿势都将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枕头是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品,人们制作了形形色色的枕头,取样不一,用途多样,也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物质生活。

记得2006年湖北日报报道:考古工作者在某建筑工地发掘了三座明代古墓葬,出土了陶罐、瓷碗、铜钱等一批文物。在其中一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一具骸骨的头骨下枕着一个陶枕。这个陶枕长30公分,重约4公斤,呈青灰色,两头翘起,中间略带弧形,两侧还刻有花纹。据考古人员介绍,古人用的枕头分为陶枕和瓷枕两种。

   据我们考证,古时还制作有石枕、玉枕、水晶枕,以及具有特殊效用的药枕等。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最古老的枕头是天然石块,后来开始使用初步加工过的石块作为枕头。以后逐步扩大到使用其他材料来制作枕头,例如竹枕、木枕,玉枕、铜枕等等,历代留存下来数量最多的则是瓷枕。瓷枕是一种生活日用品,它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据说最初是作为陪葬的冥器出现的,以后逐渐成为卧室的寝具和治病号脉的工具。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到了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造型非常丰富。当时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表现力和艺术性。这一时期的瓷枕逐渐从实用品转向了雅俗共赏的工艺品。陶瓷枕发展总的来说是年代越早尺寸越小。唐枕中常见不足一拃长(张开拇指和中指间的长度)的,人称脉枕,是否为号脉专用有待考证。宋枕尺寸适宜,辽金以后,尺寸加大,可达尺半,显得笨拙。明清以后,随着更为优异的制枕材料的出现,陶瓷枕开始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枕头与人关系密切,也就产生了许多与枕头有关的词句,“众中少语,无事早归”, “为争三寸气,白了少年头”, “有客问浮世,无言指落花”, “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早看天” ……写上许许多多通俗的格言,生时指点迷津,死后警醒来世。河北出土的一件陶枕上,题写《如梦令》一首:“曾醉桃源西宴,花落水晶宫殿,一枕梦初惊,人世光阴如电。飞雁,飞雁,不见当年人间”。表现一种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感叹,是一种农村中读书人的情调。

  故宫藏磁州窑陶枕,面上题写《行香子》一首:“寒暑催迁,名利萦牵,得禄时平地神仙,忙中光影,醉哀长年,也由人,也由地,也由天。春风似杳,秋水香莲,小池塘杨柳轻台。一筇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生,有时眠。”是读书人回首往事,安度晚年的自在神态。
鼓城镇出土的瓷枕,枕面上题写《朝天子》一首:“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表现了失意文人的悔恨,求功名不成的自我安慰。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佚名)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