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会长专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会长专栏 > 学术研究

王志安与马家窑文化(报告文学)3

王志安与马家窑文化(六)

动脑筋拓开生路 洒汗水浇铸人生

故事讲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承认,王志安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是一个成功者。“成功”既获得预期的结果,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国学大师季羡林积七、八十年之经验,对成功作了另一种诠释: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当年有人问爱因斯坦成功的经验,他用X+Y+Z=成功作了回答。X既勤奋,Y既讲究方法,Z是少说空话。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对成功表达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对成功的理解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用二者的解释同时总结一下王志安成功的经验,那就是天赋+勤奋+机遇+科学的方法 。

经过几年“文革”的折腾,王志安从岷县回到临洮不久,“抓革命,促生产”便成了当务之急。按理来说,农民“促生产”离不开土地,但那时的生产方式依然落后,土地养活不了农民。于是王志安就随着乡亲们外出去搞副业了。这样他就不得不靠苦力在广阔的天地里求得生存。

在那个年代,农民的日子想过得滋润一些,就得学会一门手艺靠本事吃饭。在农村,把手艺人称做“金手银胳膊”,这种思想也深深根植于王志安的脑海中。他把外出搞副业看成是一次学习手艺和摆脱穷困的机会,这既需要体力,更需要悟性。在这几年中,他虽然非常累,也非常苦,但过人的智慧仍然使他左右逢源,如鱼得水。除此之外,搞副业要多挣钱也是他的主导思想,当年在宣传队时连五角钱一对的电池都买不起,这种穷困给他的印象实在太深了。

副业队先到黄河上游的八盘峡水库工地凿石修路。这种工作既累又险,随时都有可能出事。王志安干的第一个技术活就是打料石。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天干下来累得腰酸背疼直不起腰。特别受罪的是,八盘峡没有一点儿荫凉,大热天里火辣辣的太阳直晒在身上,干活时汗水就像山泉一样顺着脖胫、前胸后背、裤裆、大腿汩汩流到塑料凉鞋里。抡锤打眼时,浸泡在汗水里的脚,咕叽咕叽发出一种有节奏的响声,脚在鞋里面打滑。对这一段经历,他在《石工心歌》一诗中写到:

把石山劈成了八瓣,

每瓣开出了无数莲花。

让莲花变成了护墙,

让莲花变成了高峡。

你可知道,

那莲花中有流淌的汗水,

还有那手上磨碎的茧痂。

打料石时,要把开山炸下来的巨石打上一个个穴窝,然后将铁楔子按顺序一排一排用大铁捶砸进去,直到把巨石劈成方块。再按要求逐步劈成小方块,做成料石。几个月后,这种繁重的石工活他就完全掌握了。当石工,手上挨锤那可是经常的事,他手上打满了血泡,长满了老茧。之后他又被调去在坡度很大的半山腰砌护坡。一次砌墙快到合龙时,一块巨石突然从山顶飞脱滚了下来,直朝着他飞来,有人惊呼:小心,石头下来了!他情急中飞身一跳,刚跨开两腿站在未合拢的两块石头上时,大石块从他的裆下飞驰而过。 若不是他眼疾手快,身手敏捷,突然飞下山的巨石,就会使王志安“光荣”在八盘峡工地上了。

随着八盘峡的一座座新桥落成,要给桥墩雕上“跃进桥”、“红旗桥”.....等字样时,全工地上,无人胜任。王志安有很深的美术基础,于是他就成了最理想的人选。雕刻、设计就成了他的任务。这样,王志安从粗石工到细石工等石匠的全部技术都被他掌握了,成了这个技术工种的行家里手。

八盘峡的活干完后,王志安回到了家里。这时的王志安发现,石匠找不到活,许多石工的活已被水泥工替代了,如果再想借学到的石工技术混口钣吃,只能坐以待毙。他虽然学过美术,但当时许多大画家都蹲牛棚,字画贱如土,没人请他画画。极度困难的农村生活使他下决心走出去,再学一门技术。这样,他在六十年代末又当起了钢筋工。

他第一次当钢筋工是在临洮新添铺,在甘川公路鸡蛋坡头修新添桥工地上。这个工作是一位工地上当会计的朋友介绍的。到工地第一天,工地技术员用一种审慎的口气问王志安:“你干过钢筋工吗?”面对对方的明显带有的不信任语气的问话,他一时难以回答。这时站在一旁的会计朋友马上出来解围说:“人家是在南京长江大桥工地上干过的,把你这是个啥工程!”对方见有人为他说话,没再犹豫就让他当钢筋工掌尺(工匠负责人)了。

第二天一大早,工地技术员给他派来了八个彪形大汉做下手,他们一来就问王志安,“王师傅,我们现在干什么工作?”这一下让他懵了,这个连一天钢筋活都没干过的钢筋工掌尺,心中无数,不知道该怎么去指挥这八个人。但他很快就调整了心态,他镇定起来,象一个指挥员一样亮起嗓门说道:“大家都过来!现在我来给大家讲一讲这项工程的意义和要求,注意听!”这种镇定自若地的口气,使这八个人都肃然起敬。

“这是甘川公路上的重点工程,只能干好!不能干坏!”两句话使八个人顿时感到,在这个人面前除了服从还是服从。“所以这项工程只能由以前干过钢筋活的人干。没有干过的,坚决不要!”他停了一下继续说:“没有干过的向前跨一步,回家!”等了好一会儿,居然没有一个跨出一步,大家都不愿意失去这个难得的挣钱机会。当然这里面的人是不是做过钢筋工,真假难辨,他也不愿分出个真假,因为连他自己也是一个假的。

“既然没人站出来,说明大家都干过钢筋工,我就不必说了。现在开始干活!”经过短暂的肃静,很快就被热烈的讨论打破了沉默,似乎每个人都想在他面前表现得非常有经验,有的大声出谋划策,有的准备栽桩、支案、拉钢筋......从这些话中,王志安听出了工作程序,他也曾在钢筋工的工地上见过干活的,他的心中一下明晰了,有底了。他象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样,开始给大家派活:“你们三人去库房领料栽桩,你们几个支案子,你们几个去库房取倒链领工具”。于是在他的调度下干工作就井然有序地开始了,实际上他这个师傅是跟着徒弟学的,一边学一边指挥。在那个特殊的岁月中,他用脑筋打开了困惑的局面,用智慧拓宽了生存的空间。

随后的工序技术含量大,要求高,不仅要做各种弯钢筋的工具,而且还要会看图纸。为此,王志安晚上求教学艺,学会之后第二天就给这几个学生当起了老师。就这样,他不仅带着大家按时出色完成了所接的第一个钢筋活,到这项工作完成时,他已经是一个非常熟练的钢筋工了。有这段生活,他便在《钢筋工的情怀》一诗中写道:

把钢筋卷曲成流云

又展做笔直的精灵

用密密的神网

生成桥梁的核心

啊,钢筋工人!

我们用灵巧的双手

更用坚韧的精神

撑起擎天的大厦

留下永固的工程

翻年,王志安又先后到临洮县农机厂、五金厂的铸造车间和加工车间的建筑工地做钢筋工掌尺。之后,他又带领生产队副业组的一伙青年去甘川公路干石工活。和当初干石工不同的是,他现在不是学徒,而是副业组的领队和师傅。副业组的原负责师傅——陆师傅虽然是老师傅,但缺乏组织能力;王志安尽管石工工龄很短,却有组织管理能力,生产队叫他当队长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种身份的置换就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

师傅成了徒弟的下手,这往往使有尊严的人难以接受,王志安此时也碰到了这样尴尬的局面。这次石工活是先在临洮中铺关沟门砌护坡,一开始不和谐的音符就出现了,那位陆师傅一脸的不高兴,联合几个脾气相投的人站着不动,也不配合他,看他怎么开场。但王志安相信自己,也不让下手取笑。一到工地,道班班长问他:“今天干啥?”,他没独立指挥过护坡工程,不知道首先该干啥,但随即答道:“你是我们的领导,你说干啥就干啥,”对方以为他客气,就说:“那就先拿上一些木桩和石灰去放线吧。”王志安当即反应过来了,那就是给护坡工程定位置嘛。

把木桩位置定好后该放线了,工程是一个半圆形的大护坡。先是这位班长放了几次,但由于对方没有学过画画,连放几次线都放不园。王志安立马拿起放线绳和石灰自己放了。这对于会画画的王志安来说是驾轻就熟。他放的半圆非常园,对方不得不心悦诚服地自言自语:“是个好师傅。”但包括陆师傅在内的一些匠人不服他管,不听指挥,王志安就是给陆师傅增加了工资也不能使他接受领导。王志安想:再这样下去不仅自己的威信树立不起来,副业队还有散伙的可能。他沉住气想对策,不吃软的,咱就来硬的,不管是谁,耽误了工作绝对不行!主意拿定后他决定行使权力。“从今天起,食堂做饭的马师到工地上干活,”他手一扬指着伙房说:“陆师傅到伙房去做饭!”众人愕然,谁也没有想到,面前的这个年轻人会动真格的。那个年代,谁也不想失去这份副业队的工作。陆师傅一声不啃默默地向伙房走去,其他几个与陆师相好的人也顿时老实了。在王志安的带领下,护坡很快从地下两米砌到了地上一米。调到伙房的陆师傅仍不甘心,也不放心。他不相信这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能把护坡砌起来。做饭时他不时握着沾满面的手,在远处窥视,想看个究尽。护坡砌得越来越高,工程质量完全符合标准,当三米高的护坡砌起来时,这位不相信王志安能力的陆师傅,终于心服口服,不得不承认“这个年轻人能行。”

王志安带着这一邦人沿着甘川公路修护坡、修涵洞一直修到渭源烧阴沟。那个年代农民外出打工虽然艰苦,但较在地里既穷又苦地耗着,还是充满了乐趣。在中铺砌护坡时没帐篷,工程队住的是当地人放牛时住人圈牛的山洞,条件很差。工程队住进去后,在石板上铺上草,然后把被褥铺在草上,就是床铺。不仅气味不好闻,而且小虫子、小动物也时时光顾。但是到晚上走出山洞,就又是一番景致,习习的微风、高耸的山峦、皎洁的晴空、神秘的月亮、把中铺的夜色打扮得美不胜收。特别是月亮刚刚从山后慢慢露脸时,那个美啊,就难以用笔墨描述。每当此时,年轻的王志安就禁不住诗情大发,对着空旷的山原放声高吟。之后他就整理出这样一首诗:

明月爬上高高的山尖,

苍茫宇宙是我驰骋的云天,

用双手掰开命运的大门,

用铁棍撬走生活的苦难。

潺潺的流水送来琴音,

习习的和风捧来香岚。

此时还管什么牛圈羊圈,

谁能阻挡我睡梦的香甜。

这首诗叫,《香甜的梦》,写得情境交融,真切动人,把年轻人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那个特殊年代最美好的回忆都写了出来。

在烧阴沟干活时,大伙住的是帐篷。这帐篷却使他感受到了另一种生活的优美,享受了奇特的情调和娱悦。烧阴沟的太阳象火一样炙烤着大地,篷布在烈日暴晒下绷得象鼓一样紧。多变气候不时就会送来阵阵狂暴的雨点。避雨时钻进帐篷,听到的却是天籁之音。雨点砸在紧绷的篷布上,其声犹如节日欢快的鼓点,音质清脆悦耳,令人心旷神怡。这时他又诗兴大发。

是谁敲响了特殊的鼓?

是谁打出了奇妙的音?

那鼓捶来自天外,

那鼓捶划破晴霆。

是谁发出了激越的声,

催发了进取的豪迈,

赶走了心府的消沉。

是谁担当了愉快的鼓,

传达出劳动的高尚,

奏鸣起生活的欢欣。

啊!高天的雨,带水的星。

和我那亲爱的朋友,我的帐篷。

凌空飞下的雨点是鼓捶,

烈日绷紧的蓬布是鼓身。

敲响了人生的激越,

擂出了宇宙的激情。

这是他当年迸发自内心的激情诗稿,后收入他的诗集时取名为《奇妙的鼓声》。没有那种奇特情境下的真实生活,怎么能写出这样真切而美妙的诗句。

他不仅爱作诗,在心请舒畅时或有闲暇时,还往往拿出他那随身携带的速写本,把那壮美的高山流水,把那亲手建成的桥梁涵洞,连同欢快的劳动场面尽收笔底,有时他还为当地形象优美的社员画像,收集创作题材。王志安处处能找到他欢快的人生,处处能发现创作的素材。在别人眼中的苦,在他的情怀中却变成了甜 。

甘川公路的石工活做到竹林沟之后,有人介绍来了漳县三岔商店的四十多个木货架的一桩活。这可是真正的木工活,技术要求较高,没有象样的木工师傅,一般的只会做石工的人是不敢揽的。王志安和他带的几个徒弟恰恰没有一个象样的木工,但王志安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定要承揽这个活,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怎么办呢?从来没有被难倒过的王志安,这次又冒了一次险,他一边给朱林沟商店做水泥柜台,一边开始自制和购置木工工具,套大锯,套小锯,挖推刨,制墨斗。他居然把这四十多个货架大胆地揽了下来。从未做过货架的王志安,先让人领到漳县供销社实地察看了现成的货架,一边看,一边量尺寸画图样,并把结构看个清楚。

朱林沟的活一结束,就到三岔商店动工做货架。他只留了两个贴心的年青人做下手,自己做匠人。商店给他们供应了当时别人难买到的充分的面粉和猪肉。木活一开始,他就先计算出各种构件所用的板料,他用坠子、墨斗、角尺在大木头上摊点划线,中学学到的几何、三角、数学知识都派上了用场。线划好后就叫两个徒弟立木搭架,开始拉大锯解板。但大锯不按线走,往偏跑,怎么用劲也拗不过来,原因一时弄不明白,非常着急。当地一个懂木工技术的人告诉他们,是锯上的牙料拨偏了。弄清原因后经几次调整,拉大锯解木料的工作正常了。徒弟把木料解成一块块的木板后,他就用大手把锯撕条子。现在有电锯,一切很轻松,但那个时候手工撕大量的木料条子,全要靠两膀力气,并要使足洪身的劲,十几个小时不停的苦干,劳动量太大了,他的饭量增加了一倍多,原来一顿吃一碗,现在要吃两大碗,开始他还以为自己身体不正常了,后来才知道这是特重的体力劳动的结果。条子撕好后就用推刨刨平,这又是一个特重的体力活,他硬是咬着牙干下来。在这桩活上,他既是师傅又是苦力,经过反复摸索才掌握了用架尺推正的方法。之后又是凿眼套卯,样样都得从头学,从头作。到各种构件做好,开始组合起套货架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晚上,点亮了汽灯,在夜深人静时进行组装,他们想,万一套不起来,也不能叫甲方知道,以便重新再做。当把一个完整的货架套起来的时候,他们高兴得狂欢了半夜。这真是苍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用事实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就这样,这四十多个货架,居然被这些一天木工活没做过的农民作出来了。他的《木工诗话》一诗,就是根据这段切身经历写出来的:

大锯解开了穷困的疙瘩,

斧头砍断了生活的乱麻。

推刨刨平了人生的坎坷,

凿刀凿通开进取的生涯。

锯沫是我们的汗沫,

刨花是我们的泪花。

这泪花是艰辛的结晶,

这泪花是成功的奇葩。

他带的副业队使每个人挣到了钱,年底回家,都穿一套崭新的卡几布衣服,现在穿套新衣服极其平常,但在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年代 ,队上的人看到穿着全套新衣服回来的副业队,谁不刮目相看,羡慕得心中发痒。于是每年过年,乡亲们不是去队长、大队长家拜年,而是带着礼品去给王志安拜年。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来年王志安能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块去搞副业。

生产队长、大队长心里的不自在是不言而喻的。这时个别对王志安不服气的人就给他们出主意,让把王志安调到中营学校去当代理老师。代理老师当时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但是今非昔比,当今的王志安已不是八年以前的王志安了,代理教师的工作已不是他的选择了。但是不去,又怕重蹈当年的复辙,弄不好让人再抓个什么“阶级斗争新动向”,就不好了。于是他就去学校当代理老师了。

到学校当代理老师后,他又有了新盘算。他要借当教师这个机会,完成他上大学的梦想。在上大学之前,他要把年久失修的房子重修一下,展示一下自己的木工技术。于是他在家门口的学校中,给小学生上完课就到家里干木活,这又成村里的一大新闻。村上的几个老木工师傅不相信王志安会自己把房盖起来,因为他们认为盖房可不象钉板凳,不掌握盖房的窍门,房子无论如何是盖不起来的。但对王志安这个有文化、有经验、又历经磨难的年轻人来说,这比之于甘川公路上的许多工程,简直是小菜一碟。他用中学所学的三角、几何知识,很顺利地就把房架做好了。当房子要立大架时,他用水平尺放线定位,安好柱顶石之后,就指挥一根一根拉起了前后柱和大架,然后挂椽。有个木工老师傅前来考察,他看着立好的大架 ,带着挑剔的眼光转了一圈后,点着头佩服地说:“人家这活还真的一点儿毛病都挑不出来。”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