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彩陶博物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彩陶博物馆 > 学术交流

马家窑文化研究的哲学思考——李曙华

马家窑文化诞生、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是文字产生前的史前史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处于原始“象思维”阶段。马家窑文化正是人类“象思维”创造的伟大成果。

什么是“象思维”? “象思维”是人类的本原性思维,属于人类最先产生之思维方式,是一种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与西方具有确定定义和逻辑的概念思维不同,它是一种在整体流动和变化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具有非实体性——从外在具象到心象、意象,直至大象无形之象,不断升华的过程,非对象性——即具有天人合一、主客不二的特征;非既成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演变的思维方式。总之,这是一种富于自由联想的原发创生性的思维方式。

人类语言文字、生产工具等发明都源于这种原始“象思维”。 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上,各民族之“象思维”大体一样。其特征都是以形象化的图案:

1、描绘当时真实的生产活动与生活状况。

2、表达原始的思想和精神崇拜:如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并进一步表现为“神“和“神话”创造。”等

3、表现原始艺术活动,即具有巫术性质之原始音乐与舞蹈。

4、最初的文字与数字的起源 。

各民族文化的宗教、哲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亦皆萌芽其中。

马家窑文化时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作为象思维典型产物的“彩陶就成了解开这个时代秘密的唯一天书”。是这个时代的唯一见证。也是我们今天追寻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径。

在那时,人类之思没有逻辑概念思维种种规则之限制和束缚,具有最大想像空间和自由度,这也正是马家窑彩陶的创造性,为何迄今仍然令人震惊,令人动容的原因,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之一,它能永远给后世以启迪。

值得指出的是,当文明进入成熟阶段,即在文字发明与运用之后,西方沿着拼音文字的方向,抛弃“象思维”,走上崇尚理性,以概念和形式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则始终沿着“象形性根基”的道路发展,崇尚悟性,以诗意性“象思维”为主。中国古典经典和艺术等皆是象思维创作的产物。

近代以来,中国人彻底否定、摒弃自己的文化,在“西方中心主义“、”科学主义”笼罩下,对中国原本擅长的富于创造的“象思维”几乎“集体失去记忆”,大多数中国人已无法了解古人,无法读懂我们的祖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弘扬中国文化,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现代转型?王志安先生解读马家窑文化的“象思维”与“生命化研究”方法与精神,显得特别宝贵与重要,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学习和研究。

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是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新的历程碑,标志着马家窑文化正在从自发的民间研究走向自觉的学术研究,从单纯考古、艺术研究走向更为广阔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我们希望它作为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新的起点,为促进马家窑文化进一步研究提供平台和条件。

马家窑彩陶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掘和鉴定,而其文化内涵的解密却必需有待与古人创制马家窑彩陶相应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可以说,今天我们对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和了解,正是西方科学精神和方法与中国思维方式及研究传统取长补短,融汇结合的成果。

马家窑彩陶图案是“高深莫测的文化宝库,也是一部久读不厌的无字天书”如何了解这一宝库,如何读懂古人?显然,王志安先生所用的不是今天西方式的概念思维和对象化的认识方法,而恰恰是富于联想和创造性的“象思维”和基于生命实践之感通或感应的“生命化”研究方法。这为我们解读远古文明,乃至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启示。

笔者认为,王志安先生解读马家窑彩陶图案,乃得益于其艺术家“象思维”的气质、眼光,我们从王先生文章和诗词中,可以体会到这种“象思维”的典型特征。

笔者认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正是其“象思维”的根本所在。其中,“观”不同于西方科学的实验观察,它要求超越常人眼观的外在表象,而进入动态整体的直观或体悟,因此是一种属于“心观”的悟性活动。唯其如此,才可能做到“象以尽意”,古人的生命活动才可能栩栩如生地呈现。

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根,自主创新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创新,而不是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古代与现代是割不断的历史长河,文化精神永远需要现代的解读和阐释,创造的源泉只有从自身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寻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马家窑彩陶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有自信,有力量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增添光彩。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