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彩陶博物馆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彩陶博物馆 > 学术交流

试论金沙文明对马家窑彩陶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本文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网

【摘要】本文拟考察马家窑陶器上的蛙型纹饰与金沙遗址蛙型金箔的渊源,联系古埃及蛙女神和华夏蛙图腾与女娲的神话传说,籍以理清金沙遗址的蛙型金箔这一图腾崇拜物的源流,进而揭示古蜀王国在传播华夏文明的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成都金沙遗址发掘的古蜀王国的文物展出中,有两枚蛙型金箔特别引人注目(1)。作为三千年前的古蜀王国的文明遗物,自然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蛙型金箔和石蟾蜍与古人的蛙图腾有关(2)。蛙崇拜是人类历史上的古老图腾崇拜,在中国与世界不少国家和民族都能找到它的遗存。在中国,崇蛙习俗至今还保留在 中原以外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西南地区的彝,纳西,白,僳僳等民族都有蛙崇拜(3)。南丝绸之路上的境外线,即越南北部,缅甸,印度,埃及等国都有古老的崇蛙习俗(4)。本文拟考察马家窑陶器上的蛙型纹饰与金沙遗址蛙型金箔的渊源,联系古埃及蛙女神的神话传说,籍以理清金沙遗址的蛙型金箔这一图腾崇拜物的源流,进而揭示古蜀王国在传播华夏文明的传播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马家窑彩陶蛙型纹饰及其蕴涵的生殖与求雨巫术意义的文化母题。

近年国内关于各民族地区蛙崇拜的考察文章相继出现,最早的追溯到马家窑彩陶蛙饰,以及广西花山岩画的模拟蛙神舞蹈。

在新石器时代广泛分布在华北各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众多的彩陶。彩陶上绘有大量的蛙型纹,代表了蛙图腾的开始,距今5000-6000年的马家窑彩陶文化显示了它的辉煌时代。其中一件代表马家窑文化早期的彩陶盆最具代表性:盆底绘有一只蛙,肚腹浑圆膨大,两只大眼,四肢舞动,周围画着水波纹。在彩陶文化发展中,这种蛙型图饰,逐渐发展成了蛙神崇拜。蛙型图饰也从写实向抽象发展,变成以蛙肢为主体的蛙纹,属于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厂类型时期,距今约3800年左右。

在甘肃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中,多种变体的蛙肢纹非常流行,这与蛙具有了生殖图腾意义有关。典型的一例是一只彩陶盆纹,图形既象蛙又似人,是一幅“仅只表现为一对下肢的交媾图”,而被破译为一种“巫术的符号”(5)。在早期先民的活动中,交媾与繁衍相联系,同时也是一种祈雨仪式(6)。上面所举马厂类型的彩陶盆纹的交媾图当与繁殖巫术有关,因而也同时具有求雨的巫术意义。在民俗中,“男女交媾”与“祈雨”相联系,在古代中国,国家对这种早期的巫术意义予以相当重视。据文献记载,地方政府举行正式的求雨仪式之时,夫妇须同居,“令吏民夫妇皆偶处”,直到“起雨为止”(7)。这种象征生育繁殖,祈雨巫术的蛙纹,在同属于仰韶文化的贺兰山岩画的一幅母子蛙型图也表现出同样的意义:“大眼睛,上肢平侧弯曲上举,下肢双腿叉开,整个姿势宛若‘蛙泳’”(8)。这种蛙型图腾造型在与仰韶文化相关联的古代彩陶纹样中,成为一种标准模式。各地出土的彩陶,都可以从中找到这种蛙纹,拟蛙纹的演变系列:半坡期,庙底沟期,马家窑期的蛙型纹,及半山期,马厂期,齐家文化与四坝文化期的拟蛙纹(9)。蛙纹饰的演变,“这也与整个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的生殖与求雨的文化母题相一致”(10)。蛙神崇拜注重蛙具有繁殖力很强的象征意义,蛙也成了中国原始时代与鱼图腾相似的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之一。在原始社会,生育和繁衍是种族延续的头等大事。马家窑彩陶上的蛙型和马厂时期的蛙纹揭示了这一崇拜的原始性和神秘性,即赋予了彩陶蛙饰求子求雨的巫术意义。

彩陶中蛙型图腾所具有的生殖与求雨的巫术意义,与女娲的神话传说相联系。《说文解字》对女娲的定义如下:“娲,古之圣女也,化万物者也,从女呙声,古蛙切。”(11)女娲与蛙同义因此多被学者论及,“娲”与“蛙”同,认为女娲是为蛙图腾神(12)。民间故事与民俗中将女娲捏土造人与蛙多子联系起来,泥造人的神话传说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陶制业的兴起,诸如各种动物陶塑。用泥土造人在南方民族神话中颇为流行,如壮族,独龙族,拉古,布衣,瑶族,彝族都有,“同时跟宗教仪式有关”(13)。

女娲也是祭雨的神,“久雨不霁,则攻社,祭女娲”(14)。蛙与雨水关系密切,这种认识至今存在于乡村。壮族有“蛙声哑,禾苗枯”;“青蛙呱呱叫,大雨就要到”的民谚,从事稻作农业的农业地区即根据蛙鸣预卜天旱雨霖;因此与水有直接联系的蛙不仅被赋予了生殖崇拜与多子的意义,同时也具备了祈雨的的巫术意义。将女娲神与蛙崇拜联系在一起,符合先民早期的思维方式,在动物图腾中,最早的神和人统一于一体(15)。

二、金沙遗址发掘的蛙型金箔与马家窑彩陶的渊源关系

金沙遗址的两件蛙型金箔外形基本一样。据介绍,系采用整体锤揲成片状后用剪切技术加工而成:一件长6.9厘米,宽6.2厘米,厚0。1厘米,重4克。另一件长7厘米,宽6厘米,厚0。16厘米,重3克(16)。蛙型金箔的蛙缩头,圆眼并列,身型类亚字,四肢两两相对弯曲向内卷。将这两件蛙型金箔与马家窑彩陶比较,很容易就能看出类似马家窑后期马厂时期的蛙肢纹风格。它尤其与兰州白道沟坪出土彩陶盆底蛙肢纹相似:白道沟彩陶盆底蛙纹“由肢体组成,既似蛙又类人。。。仅只表现一对下肢的交媾图”(17)。金沙遗址的蛙型金箔,也是上下四肢两两相对,中间是躯干。整个图形以蛙肢组成,但比白道沟彩陶盆的蛙肢纹造型更弯曲圆浑,蛙型金箔图案呈对称形式。从巫术的意义来说,对称动物图案,多与动物交尾,交配的变形有关(18)。金沙蛙型金箔显然也属于马家窑彩陶后期的拟蛙型的标准模式,不仅与生殖崇拜和求雨仪式相联系,而且源于马厂类型彩陶的蛙肢纹模式。在艺术形式上,金沙遗址蛙型金箔达到了更完美的高度:造型简练,沿着肢体饰有分别引向四肢的乳钉纹图案,采用的是錾刻工艺。蛙型金箔的造型与装饰都以对称为特点,同时融合了弯曲的弧形,单纯中有变化,完全符合形式美的最高原则。金沙遗址的两件蛙型金箔,既反映了古蜀文明与马家窑彩陶文化蛙崇拜的求子求雨的文化母题意义的一致性,也展示了古蜀王国的高超的金器手工艺制作技艺和成熟的审美原则。

金沙遗址的蛙型金箔源于马家窑彩陶文化的马厂类型。创造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的是位于成都平原的古蜀王国。根据今日四川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的共同结论,岷江上游南下成都平原的羌族与古蜀王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是他们创造了古蜀王国的青铜文明。古蜀岷江流域的羌族来自中国北部与西北部高原的黄河上游,在现今羌人居住的岷江及其支流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陶器,“其制作方法与甘青马家窑文化极为相似”(19)。这也证实了金沙遗址的蛙型金箔直接承袭了马家窑彩陶的蛙文化母题。但从民族艺术角度考察,也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从彝族的民族艺术品的纹样上更能发现与西北马家窑符号的相同之处:“彝族服装服饰与生活用具上繁多的纹样,与西北马家窑出土文物上的符号有着许多相通之处,也证实彝族远古来自由西北,他们也许正是马家窑文化的创造者”(20)。这牵涉到彝族源流的问题,这种说法似有将彝族的迁徙有从西北整体搬迁之嫌。彝族的源流有共识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北古之羌戎的一支,一说是西北古羌南下与西南土著民族融合而成。两种说法实际上都不会排斥彝族民族艺术与马家窑彩陶艺术的渊源关系,彝族的民族艺术中也保留有不少马家窑彩陶文化的影响,但这不是本文考察的议题。

追溯了金沙遗址的蛙型金箔与马家窑彩陶文化的渊源关系之后,我们还将有一个有意义的比较,那即是埃及的蛙女神海奎特(Heket)与马家窑彩陶文化的蛙纹所象征的女娲神之间相似的神话传说。

三.女娲作为马家窑蛙图腾象征的女神与古埃及的蛙女神具备同样的特征

海奎特(Heket)是古埃及人身蛙首的女神,也是古埃及八个最被隐士崇拜的女神之一。海奎特是公羊神也是创造神克奴姆(Khnum)之妻,克奴姆负责尼罗河的洪水泛滥,大自然的万物和人类都由他创造。他在陶盘上造人,海奎特赋予她丈夫所造的人与万物的生命(21)。在古埃及,海奎特是专司生命的蛙女神。妇女在分娩时,要佩戴海奎特的神像,以保佑分娩顺利,因此蛙女神也是妇女的保护神(22)。古埃及蛙女神海奎特夫妇用陶土造人,女神是专司创造生命的人身蛙首女神,无疑与伏羲女娲夫妇重造人类,以及女娲捏土造人的神话相似。在蛙崇拜中,女娲即蛙,与蛙作为图腾崇拜具有了求子的象征意义,也可以说女娲就是“专司创造生命的女神”。古埃及神话直接将女神海奎特与蛙崇拜联系在一起,赋予她蛙首人身。中国神话从外形上没将女娲与蛙型图纹连在一起,但女娲即蛙,赋予了女娲以蛙图腾首领的象征意义。在这两个神话传说中,华夏和古埃及的两位女神具有共同的特征:一是与洪水有关;二是夫妇用陶土造人;三是两位女神都是专司生育的神。而最主要的还有两位女神都与蛙图腾有关:埃及女神形象的人身与蛙首结合一起,映了神权的威力;女娲被赋予蛙图腾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神话起源于民间。两位神话女神都是人与蛙的结合,神灵与动物结合符合人类早期对神话传说人物的认识与想象。两位女神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她们的身份及对生命,对妇女所担负的相似职责,这或许可以也可以作为我们对古埃及文明与华夏文明关系思考的一个例证。

余论

本文从对马家窑彩陶文化蛙纹的文化母题意义的梳理,证实金沙蛙型金箔与其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并且发现了马家窑彩陶文化中的蛙图腾和女娲神的关系与古埃及蛙女神相似的共同特点。据此我们是否可以提出如下问题:第一,金沙文明时期锻造的蛙型金箔属于马厂类型蛙肢纹风格,是否可以据此探索古蜀地区与西北的马家窑文化地区的商业与手工业交往?是否同样可以据此追寻三星堆文明时期与马家窑文化地区的交往?第二,女娲神话是否早于古埃及蛙女神的神话传说?是华夏的蛙崇拜与女娲结合的神话传说传到了古埃及,还是人类思维有了同样的观念?这些问题都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资料予以研究证实。

马家窑彩陶艺术不仅影响了古蜀地区,同时也影响了藏彝走廊的大西南地区,包括藏缅语族,壮侗语族与苗瑶语族(23)。这些正是与蛙崇拜图腾有密切关系的地区和民族。金沙蛙型金箔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拟蛙纹接近,三星堆文化与金沙文化有一个向周围辐射和南传的历史,蛙崇拜也应该在其中。2007年一篇网上考察黎族的蛙崇拜源流的文章,认为黎族的蛙崇拜源于马家窑彩陶文化,并考察马家窑彩陶文化传播路径可能是青海(甘肃)→四川→贵州(湖南)→广西→海南。在这个意义上,马家窑文化通过古蜀王国向西南与南方传播,四川就成了马家窑文化的重要传播源。成都是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金沙蛙型金箔所蕴含的马家窑彩陶文化蛙崇拜的文化意义,考察南丝绸之路境内境外不同民族与地区的蛙崇拜,或许可以假设为一例华夏文明南传的例子。

【注释】

(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金沙》,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第30-31页。

(2)黄剑华:《金沙遗址出土金蛙之寓意探析》,作者认为金蛙系祭蛙求雨仪式后的遗存,文章探讨了金蛙的崇奉特征。

(3)(4)。马学良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23页;第32页。

(5)【前苏联】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三联出版社,1957年,第170页。

(6)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7)【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求雨》。

(8)(9)(10)。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5页;第74-75,79-80页;第36页。

(11)【汉】许慎《说文解字》。

(12)杨堃:《女娲考》,《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

(13)马学良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5页。

(14)【汉】王充:《论衡。顺鼓篇》。

(15)【英】Harry Cutner著:《性崇拜》,方智弘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16)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21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金沙》,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年,第30-31页。

(17)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中央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35页。

(18)宋兆麟:《生育神与性巫术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158页。

(19)《关注蛙类网页》.

(20)【法】Didier Colin: Le dictionnaire des symboles,des mythes et des legendes,Marabout,France,2000,pp。208-209.

(21)(23)李绍明:《西南丝绸之路与民族走廊》,《南方丝绸之路研究论集》,段渝主编,巴蜀书社,2008,第199-200页;第196页。

(22)杨春甫:《彝族蛙崇拜与生殖文化初探》,《民族艺术研究》,1997年第6期。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