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青瓷——婺州窑

2019年6月24日

婺州窑位于今浙江中部的金华地区。创烧于三国时期。唐宋时期婺州窑瓷场广布东阳、金华、兰溪、武义、永康、江山等县,成为我国青瓷有名的产地之一。

婺州窑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居青瓷窑的第三位,即所谓:“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其实婺窑器质量并不高,多数比较粗糙,属一般的民间用瓷,但制瓷作坊较多,生产发展较快。

三国时期的婺州窑青瓷,胎普遍呈浅灰色,南朝的釉层普遍呈青黄色。断面比较粗糙,瓷土处理不细,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较差。

釉层厚薄不匀,常常凝结成芝麻点状,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黄的,裂纹密布,在胎釉结合不紧密和釉面开裂处,往往有奶黄色的结晶体析出,这是婺州窑青瓷特有的一种现象。

西晋晚期,婺州窑成功应用化妆土,开创了胎装饰的新途径。瓷器上使用化妆土是受陶器的影响,但瓷与陶不同。

瓷器上加化妆土,需要胎、化妆土、釉三者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大致匹配,否则就容易剥落,制作工艺比较复杂。瓷器应用化妆土的成功,是制瓷业的一大成就。

南朝时婺州窑瓷器釉色普遍呈青黄色,易剥落。唐代中晚期以后,婺州窑瓷器渐趋粗糙,制作远远不及瓯器、越器精细。

唐至宋釉色青黄,带灰或泛紫,釉面开裂处仍可见星星点点的奶白色晶体析出。宋代的精致产品中,也出现过色泽青翠的色调,并具有较强光泽感。

东晋·瓯窑責釉牛形灯盏

高13.4厘米,底径17.5厘米,1956年浙江瑞安出土,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小辞典·化妆土】又称“护胎釉”。涂在瓷胎上起美化瓷器作用的一层物质。化妆土的作用,一是使比较粗糙的坯体表面显得光滑整洁。

二是使坯体较深的色泽得到覆盖,为利用劣质原料制造瓷器创造了条件,从而扩大了原料范围;三是使釉层在外观上显得比较饱满柔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来源(夫子史学) 作者(夫子史学)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www.majia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