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美学的咸悟

2018年3月23日

— 读邓牛顿《中华美学感悟录》

上海大学副教授田兆元博士

  邓牛顿先生写完他的《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 后, 没有直指当代美学, 而是回溯中华美学的大 河, 沿波讨源, 徜于古典美学的宫殿之中. 这种选 择是明智的, 因为没有传统美学的根荃, 就难以建 设新美学的大厦。 

  传统美学尽管有深厚的哲学基础, 但不是哲学 文化的直接演绎, 因而大多没有精致的理论构架. 它植根于现实与艺术的土壤之中, 贴近感性生活, 带着泥土的芳香. 古代美学是以人及人的感性生活 为出发点的, 即所谓发于经验. 然而, 古典美学又 不是皮毛之作, 经验世界往往同终极理想接通, 感 性土地便散发出超越的光芒来. 满街圣人, 皆有佛 性, 得道成仙, 普通人都具此神性; 而自然山水闪 耀着“ 天 ” 的光辉, 它们不过是神的泛化, “ 道” 的体现。于是, 神与人, 天与自然, 自然与人实际 上是水乳交融成一体的. 在人们所创造的艺术美与 自然美面前, 人的陶醉是一种心灵与天地神灵的沟 通, 在忘我的境界里, 经验世界进发出异彩, 即所 谓悟以心灵。传统美学就是这样一种感悟, 它是在 豁然感通下的真性流露, 因而不作讲章式的长篇大 论。 

  研究传统美学有多种途径。循着古典美学的生 成之道, 考察艺术实践, 用真心去体悟, 或许可避 免隔靴搔痒之病. 邓牛顿先生最近新著《中华美学 感悟录》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它记录着作者在古典 美学领域里探索的心路历程. 

  邓牛顿先生研究传统美学不是先搭个架子, 然 后将古典美学的材料往里填; 也不先搬弄一套不堪 理解的哲学和宗教等文化现象的大前提, 再列出美 学的小前提, 然后得出结论, 这种庸俗作法他更不 取. 他探信美在生活, 美在伴随生命律动的艺术创 造活动之中扩, 因而眼光始终在探测感性生命所放射 的美的灵光。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天人合一关 系问题, 他也没有兴趣在概念上兜圈子, 只是强 调: “ 美, 只属于人” , 并以此为纲绳, 贯穿在各 篇章的探索之中. 天人合一与古典美学的关系, 是 每一个美学研究者必须讨论的基本话题. 可以说, 不究天人谓之无学, 古典美学研究要是不研究天人 合一就不能算美学研究者. 如对庞大的古典美学网 络作整体把握, 往往只能浮光掠影, 以肤浅出之 。 在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古典美学体系中, 每一个范 畴都是一个全息胚, 孕含着天人合一美学的整体信 息。故抓住了具体范畴, 就抓住了解开古典美学奥 秘的钥匙. 作者颇具慧眼, 论天人不独诉于《天人 篇》中, 而求之于《自然篇》、《参错篇》、《境界 . 篇》、《入化篇》、《浑稀篇》等篇中, 求之于《说 “ 神” 篇》、《说 “ 韵" 篇》、《说“ 清" 篇》、《说 “ 野” 篇》、《说 “ 奇” 篇》等篇中, 求之于整个篇 章中 。作者就是在这种具体分析中去展示古典美学 的迷人风采. 

  我们试以《参错篇》为例进行分析. “ 参错” 怎么跟天人合一挂上钩了呢? 一般研究古典美学, 很少有人谈到这个范畴, 古代的美学家也不大把 “ 参错” 列出来单讲, 司空图《诗品》列24 种境 界, 却找不出“ 参错” 二字来. 《文心雕龙》50 篇, 也不曾论述 “ 参错” 问题 。而“ 参错” 却实实 在在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历程中所追寻的重要美学 原则. 邓牛顿先生列出这一论题, 可看出他对天人 合一的真切理解. 当我们读完他的论述后便恍然大 悟: 原来参错是一种非整齐划一的自然状态, 是事 物本来面目的真实再现, 这就是 “ 天” 。《周易》 里讲到“ 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 ” 就是对这纷繁变幻 的大千世界存在状态的真实描述。人不是机器, 不 能容忍单调的整一束缚, 所谓“ 君子非器” 也, 这 是古人的一贯态度。无节律的天籁, 正是人心人性 所要接受的, 所以《兰亭诗》称: “ 群级虽参差, 适我无非新” 。人性需要在一种没有外在律条管缚 下达到与自然的和谐, 于是, 刻意的雌琢被逐出到 艺术王国之外, “ 参错” 便成为永恒的时尚.

  绘画书法中的浓淡相间, 园林建筑中的高低错 落, 都是一种参错, 自然世界本来就是一种参错纷 纭的呈现, 艺术对自然的这种幕仿怎样去体现它独 特的价值呢? 作者说, 这不是一般的艺术建构法 则, 是人类在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安排物质生活与精 神生活的一种美学导向。人类以走出自然状态来确 立自身, 于是形成整一有序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 既保障了人类属性的存在, 同时又以异化了的形态 扼杀了人的天性, 人们不能始终戴着人格面具生 活, 人们的内心渴望回到初始状态, 有如“ 羁鸟恋 旧林, 池鱼思故渊” 。作为人却再也不能放纵自己 的野性, 因为那样便会危害群体的生存, 于是, 艺 术成为人们获得救助的避难所, 创造和欣赏“ 参 错” 的艺术品便成为一种人性解放。在这种意义上 来理解参错, 就会发现它的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 义. “ 参错” 与天人合一, 与古典美学精神的关系 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邓牛顿先生研究美学始终不脱离艺术实践活 动, 读他的书如艺海拾贝。诗词文曲赋, 音乐绘画 书法, 是其所“ 感” 的源泉, 置身于连珠妙语之 林, 所“ 悟” 也鲜活可亲。所感与所悟犹绿叶红 花, 由于扎根艺术生命的土壤, 因而生机勃勃, 这 样的美学既感悟又能动人。 有人认为理论的东西要 抽象才有水平, 这或许是没水平的人讲的话. 美学 著作写得枯涩难读, 其没有美学素养可想而知. 凡 是认真读过黑格尔的《美学》的人, 恐怕没有不叹 服其精采飞扬的。美学的玄学当笼罩着艺术的迷 雾, 蓝田日暖玉生烟, 舍弃感性的艺术原矿, 能炼 出美学的真金?

  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作泛泛絮叨, 却是层层剖 析, 渐悟出真谛, 时而又豁然开朗, 顿见真心. “ 悟” 便是作者的智慧闪光。书中悟处多有妙语, 且突破了仅在古典领域翻滚的旧路, 体现了鲜明的 现代色彩 。试从《说 “ 野” 篇》采撷一片赏之: 

  “ 野” 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早已进入理论思维的 . 书林漫步. 领域, 而现代人鼓荡起来的歼风, 正是人性中所洒 孕的那种好性的回归, 对歼之美的极其热烈的幢 憬。这是对多年来忌谈人性、禁锢人性, ,忌谈审美 愉悦、遇制审美雷求, 在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上的 一种反拨。… … 

  平民百姓身上所积淀着的那种野性, 往往是同传统的落篇、因袭的框架格格不入的。至于文学艺 术领城中的歼之风, 则每每会冲破陈旧的英学观 念, 给丈坛艺范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气 。 多一些好 性,去掉些奴性. 多一些玲之英, 去掉些陈离气. 正是在复活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焕发人民大众的 创造活力这样深远的历史意义上, 人们正坦然、欣 然地把“ 歼” 字写在自己的英学旗帜之上。 

  对“ 野” 的鼓吹是对创造精神的弘扬, 显示出 古典美学旺盛的活力。“ 对“ 野” 的崇尚体现了作 者的学术个性: 真率, 泼辣, 见真性情, 富批判色 彩。作者信奉这样的为人治学宗旨: “ 尊崇老一 辈, 友爱同一辈, 学习下一辈 。 寻求诗与美, 追赶 时与潮, 迎接新世纪” 。 因此, 作为年轻后辈, 我 便敢大言不惭地评论他的专著, 也敢直言不讳地讲 他著作中的不足。 

  古典美学宝库太丰富, 作者置身其间, 有目不 暇接之感。他滔滔不绝地谈论, 有如行云流水, 但 有时目光似乎未能在一个目标上作较长的注视, 便 有点到为止、意犹未尽之感, 如此使得一些篇章显 现薄弱, 没有深入展开。 

  当然, 这样一部对古典美学作宏观探测的书, 不可能穷究每一范畴。 但如能抓住一二范畴作深人 剖析, 当会别有韵味, 而这正是作者接下来的任 务. 作者已将《说“ 趣” 篇》拎出, 展开了“ 趣味 论” 这一新课题的研究, 一部新的美学专著又在撰 写之中了. 届时, “ 感悟” 又得升华。 

  李贷说: “ 天下之至文, 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 也” . 童心者, 真心也. 邓牛顿先生为有童心者, 至文之境可待也 。 

责任编辑秦沈乐

来源() 作者()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www.majiay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