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2013年4月7日

定西日报新闻 时间: 2011年11月27日 来源: 定西日报

10月22日,西北民族大学马家窑文化研究院成立大会暨2011中国马家窑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驻甘新闻媒体和文物爱好者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惠福、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赵德安、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建民和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安共同为研究院揭了牌。

赵德安:成立研究院有五个方面的意义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一,从1923年安特生发现甘青史前文化以来,关于马家窑文化以及甘青彩陶的研究,始终是中国考古学瞩目的热点。

西北民族大学赵德安校长认为,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的成立,意味着马家窑文化研究这一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学术课题,从民间走向了神圣的学术殿堂;更意味着马家窑文化研究从分散的自发性研究,走向了有组织、有主题、有方向的自觉性、科学性研究。 

学校成立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的意义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马家窑文化是甘肃的特色文化遗产,研究并弘扬马家窑文化是我们驻甘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近年来,随着民间对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收藏与关注的持续升温,因此用更加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全面、深入研究马家窑文化就显得至关重要;第三,我校中国史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博物馆学本科专业特色学科的建设与实践,把马家窑文化作为区域性特色文化的研究方向无疑对学科、学位点提升竞争力意义重大;第四,我校师生前期积极参与了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为深入研究马家窑文化奠定了良好基础;第五,我校师生与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有过多年良好的合作关系,我校有艺术、民族、哲学、理学等学科门类与较为雄厚的研究力量,在我校成立马家窑文化研究院,从多学科角度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 王志安:开发利用马家窑文化这座远古文化富矿

马家窑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安简要介绍了多年来从事马家窑文化研究的过程以及取得的成果。

马家窑文化产生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它纹饰图案的多样和精美,题材内涵的丰富和广博,艺术构思的精妙和灵动,是中国史前远古文化的奇葩。它留下的极其丰富的纹饰图案,是人类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它留下的艺术世界是中华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马家窑文化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期所取得的多项文化成果,深藏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源头时期的多种远古文化信息。

对于如此灿烂的远古文化,长期以来,我们的前辈学者们在考古调查与发掘、定名、分期断代、文化内涵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而我开始关注并收藏、保护、研究马家窑彩陶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想来也有30多年了,期间的诸多艰辛、坎坷,此时此刻,我觉得唐代诗人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最能代表我现在的心情。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不仅是西北民族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我人生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纵观我人生的历程,可谓与马家窑彩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6年,在我的家乡临洮县拍摄《解放大西北》电影时,摄制组发现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马家窑文化沉寂于此地而不被重视。于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我与当地一些热爱马家窑文化的民间人士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马家窑文化研究的民间团体——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并担任会长。研究会成立后,把散落民间的彩陶收集、保护并进行系统研究,引起了中央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2套、4套、7套、10套节目对研究会的成果进行了报道。2003年研究会升格为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省级学会。

2004年,我筹巨资建成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彩陶博物馆,举办了“马家窑文化发现命名80周年纪念活动”,开通了马家窑文化网站,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马家窑彩陶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我们提出,马家窑彩陶上几种先后不同的纹饰图案,反映了马家窑先民经历了水崇拜时期、土地崇拜时期与蛙神崇拜时期,并依据大量蛙神纹图案的演化,提出“中华龙原型也可能起源于蛙”的观点。该文在《文汇报》发表后,引起学界关于“龙”起源的热烈辩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究会在全国的知名度。

2005年12月,我们与甘肃彩陶研究会共同举办了“2005中国彩陶马家窑文化研讨会”。并通过在天津举办展览,在上海举办马家窑文化讲座,在沈阳世博园建设马家窑彩陶园等活动,使人们对马家窑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随后,研究会从彩陶纹饰中发现了“卍”字符号起源于太阳鸟;发现马家窑文化中已经孕育了哲学文化的源头;从马家窑文化半山彩陶上发现了中国在甲骨文前的可释读文字等,可以说取得了许多独创的见解。

2009年,在研究会的推动下,临洮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中国定西·马家窑文化学术研讨会。这是自马家窑文化发现以来,第一次举办的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为了筹办那次会议,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积极参与了《马家窑文化研究文集》的编纂出版工作。为研究会今后与西北民族大学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深深感到自身研究力量的不足,产生了与高校联合成立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的愿望。经过多方论证,我们最终选择了和我们有着良好合作基础的西北民族大学,经双方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由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向学校上报成立西北民族大学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的申请。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地合作,党委书记金雅生教授亲赴临洮县实地考察了马家窑遗址、研究会的彩陶博物馆以及研究会开展学术研究的情况。2011年4月22日西北民族大学校长办公会正式通过在西北民族大学成立“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的决定。

西北民族大学马家窑文化研究院的成立,使民间对马家窑文化的研究走进了大学校园,使民间的历史文物、研究力量和大学的教育资源和研究力量充分地对接起来,从而使马家窑文化研究走上了一条合作发展之路。

马家窑文化是一个历史文化领域中的远古文化门类,它有历史文化和考古文化研究的许多课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马家窑文化在艺术学领域中更是一个无比辉煌的远古艺术宝库,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去整理、去研究;马家窑文化丰富的彩陶遗存,为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马家窑文化彩陶表明,先民们在哲学文化范畴已有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活动,成为原始哲学思维的文化源头。

□ 李曙华:马家窑文化研究的哲学思考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曙华在研讨会上宣读了《马家窑文化研究的哲学思考——象思维与生命化研究方法》的论文,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

李曙华认为,史前文明的象思维特征十分明显。

马家窑文化诞生、发展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是文字产生前的史前史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处于原始“象思维”阶段。马家窑文化正是人类“象思维”创造的伟大成果。

什么是“象思维”?“象思维”是人类的本原性思维,属于人类最先产生之思维方式,是一种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与西方具有确定定义和逻辑的概念思维不同,它是一种在整体流动和变化中进行的思维活动方式,具有非实体性——从外在具象到心象、意象,直至大象无形之象,不断升华的过程,非对象性——即具有天人合一、主客不二的特征;非既成性——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演变的思维方式。总之,这是一种富于自由联想的原发创生性的思维方式。

人类语言文字、生产工具等发明都源于这种原始“象思维”。在这个历史发展阶段上,各民族之“象思维”大体一样。其特征都是以形象化的图案,描绘当时真实的生产活动与生活状况;表达原始的思想和精神崇拜:如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等,并进一步表现为“神“和“神话”创造等;表现原始艺术活动,即具有巫术性质之原始音乐与舞蹈;最初的文字与数字的起源。

各民族文化的宗教、哲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亦皆萌芽其中。

马家窑文化时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而作为象思维典型产物的“彩陶就成了解开这个时代秘密的唯一天书”。是这个时代的唯一见证。也是我们今天追寻文化之根的重要途径。

在那时,人类之思没有逻辑概念思维种种规则之限制和束缚,具有最大想象空间和自由度,这也正是马家窑彩陶的创造性,为何迄今仍然令人震惊,令人动容的原因,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之一,它能永远给后世以启迪。

值得指出的是,当文明进入成熟阶段,即在文字发明与运用之后,西方沿着拼音文字的方向,抛弃“象思维”,走上崇尚理性,以概念和形式逻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中国则始终沿着“象形性根基”的道路发展,崇尚悟性,以诗意性“象思维”为主。中国古典经典和艺术等皆是象思维创作的产物。

近代以来,中国人彻底否定、摒弃自己的文化,在“西方中心主义”、“科学主义”笼罩下,对中国原本擅长的富于创造的“象思维”几乎“集体失去记忆”,大多数中国人已无法了解古人,无法读懂我们的祖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弘扬中国文化,如何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和现代转型?!王志安先生解读马家窑文化的“象思维”与“生命化研究”方法与精神,显得特别宝贵与重要,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学习和研究。

王志安对马家窑彩陶图案的解读,揭示了马家窑彩陶的文化、艺术、历史价值,是对远古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方面的一种深层解读。

首先,王志安破译了马家窑文化所代表的史前社会的历史发展及意义。这一破译,使我们看到,马家窑彩陶见证了距今5800——4000年华夏史前文明之间的历史变迁。肯定了甘青地区羌族远古先民,是马家窑彩陶的创作者,纠正了安特生关于中国古代彩陶自西方传入的误解,并肯定羌族先民为打退印欧人的入侵,保卫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其次,马家窑彩陶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思想的源泉之一。如中国龙原型起源于蛙纹说;阴阳思想的起源;中国画的源头,等等。

或许对以上解读尚有不同意见,但它作为一种具有实物证据,逻辑自洽,富于独到创新的合理见解,是可以成立的,并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王志安先生对马家窑彩陶文化内涵的破译,使马家窑彩陶从古代走进了现代,具有现代的生命,使马家窑彩陶从被老百姓视为“鬼罐”的不吉之物成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马家窑彩陶由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掘和鉴定,而其文化内涵的解密却必需有待与古人创制马家窑彩陶相应的认识和研究方法,可以说,今天我们对马家窑文化的发现和了解,正是西方科学精神和方法与中国思维方式及研究传统取长补短,融汇结合的成果。

再次,王志安研究马家窑彩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马家窑彩陶图案是“高深莫测的文化宝库,也是一部久读不厌的无字天书”,如何了解这一宝库,如何读懂古人?显然,王志安先生所用的不是今天西方式的概念思维和对象化的认识方法,而恰恰是富于联想和创造性的“象思维”和基于生命实践之感通或感应的“生命化”研究方法。这为我们解读远古文明,乃至中国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启示。

李曙华认为,王志安先生解读马家窑彩陶图案,得益于其艺术家“象思维”的气质、眼光,我们从王先生文章和诗词中,可以体会到这种“象思维”的典型特征。

王先生告诉我们,“经过反复观察、思考、研究”才终于破译马家窑彩陶图案的秘密。

我认为,“观物取象”和“象以尽意”正是其“象思维”的根本所在。其中,“观”不同于西方科学的实验观察,它要求超越常人眼观的外在表象,而进入动态整体的直观或体悟,因此是一种属于“心观”的悟性活动。惟其如此,才可能做到“象以尽意”,古人的生命活动才可能栩栩如生地呈现。

中国文化是我们的根,自主创新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创新,而不是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古代与现代是割不断的历史长河,文化精神永远需要现代的解读和阐释,创造的源泉只有从自身文化的源头活水中寻找。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马家窑彩陶丰富的文化内涵,必将有自信,有力量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增添光彩。

来源() 作者()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www.majiayao.com)